漫步闽南水乡
宋阿芬
漫步闽南水乡10:21来自闽南日报漫步闽南水乡时,映入眼帘的是砖木结构的古厝,红瓦白墙,燕尾翘脊,独具匠心,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当你徜徉在这古厝中,仔细观望这精细的砖雕、彩绘、木刻,雕梁画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让人回味无穷。走出古厝,经过永兴桥和虹桥,就来到闽南水乡特色乡镇的中心,这一幢幢仿古的红砖小楼,一排排,井然有序,具有典型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红砖小楼前三角梅、木芙蓉恣意绽放,几只麻雀在枝头停留片刻后倏地飞走,不知谁家的大*狗温顺地摇着尾巴在这里溜达……阳光慵懒地照着,温暖舒服。我走在白石板道上,不疾不徐,步履轻盈,只见小楼在左,花圃在右,各种树木,各种鲜花,将这青石板路点缀得花香弥漫,偶遇村里带小孩的大婶,那微笑的表情,和善的面孔,明净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份朴实与祥和。走在青石板上,往右张望,一座庙宇雕梁画栋,光彩夺目,这就是历史悠久的永兴堂。永兴堂在闽南水乡特色小镇内,始建于明代,清代和近现代均有重修,在近年过往的岁月里走过它的春夏秋冬,幸运的是这座庙宇得以保存与维护,如今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兴堂坐北朝南,为两进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整座建筑为石砖木结构,布局严谨独特,工艺精湛。庙顶装饰精美,图案丰富艳丽,造型有龙、狮、花、鸟栩栩如生,妙趣横生,显得古朴庄重。庙中有天井、两廊,后殿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门前有一对青石螺纹抱鼓,质地细腻,古朴精致。大门上方有牌匾“聲靈赫躍”四个大字。庙堂墙上嵌有清光绪十一年(年)、十二年(年)重修的两方石碑,尽管已是斑驳破旧,然而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要不是这两方石碑,还真看不出永兴堂的悠久历史。庙前堂主祀保生大帝和广济禅师,庙后堂专祀六尊石佛。永兴堂因石造佛而出名,这些石佛历史悠久,是明天启五年(年)雕造,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佛现存6尊,用泉州白花岗岩石雕琢而成,造型古拙,有释迦牟尼佛像、阿弥陀佛像、弥勒佛像、伽蓝菩萨像和韦驮菩萨像。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这些承载历史的记录却让人难以忘怀。永兴堂不仅承载着沧桑与历史的记忆,透露出的是富含地域文化的神秘气息,它所承载的乡愁,仿佛触之有温,并给人以情感与心灵的慰藉。庙前的一大片空地,有戏台,有木栈道。逢年过节,村民聚集在戏台前看大戏,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永兴堂庙前大埕宽敞,埕边有三株多年的古榕,树冠如盖,枝繁叶茂。三株古榕把永兴堂的一角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的。其中两株枝干交错,亲密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气根从树干上垂挂下来,随风拂动,仿佛在诉说着和永兴堂有关的人和事。当太阳把第一缕阳光照在榕树上,榕树上的鸟儿欢了,叽叽喳喳,有的站在树枝上扑腾着翅膀,有的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榕树下的石凳上有几位老人坐在那里休憩聊天,静坐沉思,阳光透过枝丫照在他们安详的脸庞上。古榕树像睿智的老人,阅尽沧桑,静静地在河岸边守望着多年岁月。榕树下的永兴亭,亭子是由六根圆形红漆柱子和琉璃瓦屋顶组成,富丽堂皇,雕刻颇具匠心。远远看去,蓝天、绿树、红亭、飞鸟,俨然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夜幕降临,村民们聚在石桌旁,打牌、聊天,这里开始泛着生活的温情。一个柚子,几杯清茶,家长里短,从古到今,由远至近,淡淡的茶时光,浓浓的乡情在微澜轻漾的九十九湾里流向生命的远方。我想,如果乡愁有模样的话,那一定是闽南水乡的模样,既充满了现代感又不失古朴的纯净,有桥有水有人家,古庙古树古民俗。
END
作者简介
宋阿芬,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龙文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热爱写作,散文分别发表在《闽南日报》《福建日报》《福建文学》等报刊杂志。
朗读者简介
任肖明,南靖县实验小学原副校长,退休教师。漳州市作协、南靖县音协会员。
来源:闽南日报
闽南日报社网络中心、专副刊部出品音频制作:任肖明图片来源:闽南日报美摄部编辑:王心如值班组长:周惠真值班主任:陈益雄策划:吴荣光值班总编辑:赖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