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3分钟讲历代重阳节习俗,且附带各种小科普
TUhjnbcbe - 2022/11/15 20:32:00
彭洋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74543871359540&wfr=spider&for=pc

只知道“遍插茱萸少一人”?糕点铺子每年限时特供的重阳糕?

今天3分钟,普及历朝历代的重阳节。

早在先秦,我们的先祖就在每年这个时候祭天地、祖先了。

而真正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饵、饮用菊花酒来求寿,是在西汉年间。

小科普:

茱萸:一种红色的小果子,相传可以避邪治瘟。古人在登高望远之际会将它们连果子带枝叶一起缝在一个红色的小囊中。

蓬饵:“蓬”,就是黍蓬,以及黍米。而“饵”,就是糕。所以蓬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重阳糕。

菊花酒:古称长寿酒、吉祥酒,是由菊花、糯米、酒曲酿造而成,具有名目、养肝、延缓衰老等功效。

到三国两晋,因九月九为两个“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为是阳数,所以也叫“重阳”。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人。”——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此时正逢秋菊盈园,适宜招待友人,赏菊宴饮。

这个时期,茱萸与菊花的佩戴方式有了一些改变。葛洪在《西经杂记》中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依旧是祭祖、登高、佩戴茱萸、宴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但到了唐朝,“重阳节”可就成了皇室与百姓同乐的法定节日了。

可以休假的重阳节,作为现代人,3分钟有点羡慕。

至宋朝,不仅重阳糕更新换代,《岁时广记·重九上·食鹿糕》中记载:“民间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

此时保留了头插茱萸的习俗,作为当时京城的开封,妇女们往往“剪彩增为茱萸、菊、木芙蓉花,以相送遗”。可见,过去随手折的田野中的茱萸已经过时了,当时流行的是人工制作茱萸、菊花,互相赠送,佩戴在头发上。此时,从宫廷到民间都要购菊、赏菊、饮菊、答菊,还点菊灯、吃菊花。

此时不单是尘世俗人的节日,就连佛教寺院也跟着举办法会、宣讲佛家教义。

景德三年九月,宋真宗曾专门下诏书规定上巳、二社、端午、重阳等节,要各放假一天,作为经常的仪制执行。

到了辽、金,重阳的习俗是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拜天射柳”。

拜天时选择宽敞的地方,设置祭祀所用的酒食、牛羊牲畜、水果等等,遥拜天地。等祭祀结束了,插柳为射,射中有奖励。

而到了元代这个大一统的时期,除却洒马奶酒进行祭祀,皇室也开始学习汉人的赏菊与饮宴了。并且宫中有了菊节,还有马球游戏。

重阳登高在明朝依旧盛行,摆宴饮酒也是常规操作。

此时重阳糕是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的,但重阳节因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有着特殊的经历,不仅吃糕,还多了个新项目——吃柿子。

原来是朱元璋曾在落魄时,靠着柿子充饥,到后来当了皇帝当众封了那颗救过他命的柿子树为“凌霜侯”。并且令重阳节吃柿子,以示纪念。

重阳节已经是跨越年代变迁的寻常节日了,各地风俗亦有不同。

在明代时,已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的习俗,但并没有“女儿节”的说法。

到了清朝《大兴县志》则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亦曰女儿节。”

上坟祭祖、赏菊宴饮自然已是亘古不变。

古代的重阳节与每年的“三月三”一样,是全家倾室而出的日子,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样思念家乡与亲人的节日,随着现今越来越多的节日被渐渐忽视。

它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现今却越来越少被提及。

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3分钟希望,每年陪伴老人的时间,不仅仅是一个重阳节,而是闲暇时的每次问候,对方不懂现在科技时的耐心解释。

深情永驻,陪伴很长。家人,是我们自小的依靠,最后的港湾。

在此,3分钟由衷希望,各位读者与家人都身体健康,幸福康泰。

1
查看完整版本: 3分钟讲历代重阳节习俗,且附带各种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