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二十四节气歌
TUhjnbcbe - 2022/4/23 15:21:00
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注:廿niàn,二十的意思)

立春:春季的开始

雨水:雨量渐增

惊蛰:春雷惊醒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作物成熟

夏至:太阳到北回归线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太阳到南回归线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真题实战

1.(-黑龙江)“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这一首诗描述的是哪一节气()

A.立春B.惊蛰C.谷雨D.清明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A。本题考查人文常识。“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整首诗描写了春天到来时树木发芽,大雁从南方飞回,河里的冰块融化,鱼儿欢快地游出水面等万物复苏的景象,描写的节气是立春。因此,B、C、D项不符合题意

2.(-上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下列选项中属于节气的是()

A.清明B.重阳C.谷雨D.端午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A、C。A、C项属于二十四节气,B、D项是我国的节日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是根据太阳在*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节日与节气不同,它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载体,又称节令。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人文掌故,有时节日恰好与节气重合为一天,则是两个名

3.(-北京)下列节气中,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时间最接近的是()

A.谷雨B.冬至C.清明D.霜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D。本题考查地理常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一般要插茱萸,登高望远。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0月22日-10月24日

A项错误,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4月19日-4月21日B项错误,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12月23日C项错误,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4月6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在本题中,与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公历约10月前后)时间最接近的就是霜降

4.(-江西法检)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夏至”前面的一个节气是()

A.清明B.谷雨C.芒种D.小满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C。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夏至前面的一个节气是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公历6月6日或7日前后,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令。其中“芒”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将要收割;“种”指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

5.(-广西选调)为了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提升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感,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凝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力量,我国自年起将每年农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A.谷雨B.芒种C.立秋D.秋分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D。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国函〔〕80号)》发布,同意自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6.(-广东)下列选项中,按照诗句所代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④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A.③①④②B.①④③②C.②③①④D.①②③④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A。诗句①出自元朝王恽的《谷雨日》,讲的是谷雨节气;诗句②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讲的是白露节气;诗句③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讲的是惊蛰节气;诗句④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讲的是小满节气。因此,按这四个诗句所代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①④②

7.(-联考)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A项正确,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C项正确,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指的是天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预示春天回归;清明表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D项正确,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8.(-广西)下列诗句对应的节气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的是()

A.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D.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D。“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出自南宋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意为孤独凄清的木芙蓉,冒着初秋寒意而开,花的心就像作者自己的心一样,凄楚不已。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在秋分之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符合题意

A项错误,“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出自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描写了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这天的天光风物,生意葱茏。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六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在秋分之前,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意为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在秋分之前,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描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清明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在秋分之前,不符合题意

9.(-黑龙江)“二十四节气”中的“夏满芒夏暑相连”包含了多少个节气()

A.6B.5C.4D.7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A。“夏满芒夏暑相连”是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10.(-安徽)下列谚语不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是()

A.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B.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C.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D.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是:C。“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意为若出现日晕的话,夜半三更将有雨,若出现月晕,则次日中午会刮风。该谚语不涉及二十四节气

A项正确,“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意为不管是花草也好,鸟兽也罢,它们的活动大多呈现出季节性以及规律性,因此,被当作区分时令的重要参考。该谚语涉及二十四节气B项正确,“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为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该谚语涉及二十四节气D项正确,“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意为把握种麦时间,秋分时种麦早了,霜降时种麦迟了,而寒露时种麦是最好的。该谚语涉及二十四节气

11.(-黑龙江)下列关于北半球二十四节气中“夏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经90℃是“夏至”节气B.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C.夏至指夏天即将到来D.夏至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C。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至,是极的意思,天气开始炎热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12.(-江西法检)二十四节气是以()为依据确定的

A.太阴历B.太阳历C.阴阳合历D.潮汐运动规律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B。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依据确定的

A项错误,太阴历一般称为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C项错误,阴阳合历就是既要考虑月相的符合,即新月在初一,满月在十五,又要让一年的平均长度仍然为日多一点(和公历的年长接近)的一种历法。我国的农历就属于阴阳合历D项错误,潮汐运动规律是指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13.(-广东)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中,“立夏”之后的下一个节气是()

A.芒种B.小满C.夏至D.小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B。“立夏”后的下一个节气是“小满”

14.(-四川下)下列对“惊蛰”这一节气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A.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春天开始B.降雨量充沛,利于谷物生长C.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春天已接近尾声D.温度逐渐升高,渐渐有了春雷,冬眠动物复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D。“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经°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A项错误,描述的是立春节气B项错误,描述的是谷雨节气C项错误,描述的是清明谷雨期间

15.(-联考)下列四个节气所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A.处暑:炎热夏季即将到来B.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C.冬至:冬季最寒冷的日子开始D.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未成熟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A。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气候变凉的象征

B项正确,惊蛰,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而“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而产生“惊蛰雷鸣”现象C项正确,从“冬至”开始,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称作“数九寒天”D项正确,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16.(-广州)以下民间谚语与所描述的节气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蓄水如屯粮,水足粮满仓——雨水B.春雷一响,惊动万物——惊蛰C.晚稻就怕霜来早——立秋D.春节前后少农活,莫忘鱼塘常巡逻——大寒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C。每年的10月23日是我国传统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晚稻就怕霜来早”就是描述的霜降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在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17.(-深圳)“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下列反映阳历六月初节气的农谚是()

A.立夏桑果像樱桃B.小满养蚕又种田C.芒种玉秧放庭前D.夏至稻花如白练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C。本题需要考生了解哪个节气出现在六月初。题干引号内的内容是二十四节气口诀,其中“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第一个“夏”指的是“立夏”,第二个“夏”指的是“夏至”,夏至一般在每年的6月20、21或22日,每个节气的间隔时间为十五天,这样推断,出现在六月初的节气是芒种

A选项“立夏”是阳历五月初B选项“小满”是阳历五月底D选项“夏至”是阳历六月中下旬

18.(-联考)下列选项对“夏满芒夏暑相连”中节气的表述错误的是()

A.“小满”表明了降水的时间和强度B.“芒种”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C.“立夏”“夏至”体现了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D.“小暑”“大暑”标明了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C。选非题。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夏至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立夏体现了季节的变化,夏至体现了太阳高度的转折

A项正确,小满具有多重含义,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也可以表现降水的时间和强度B项正确,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种”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反映作物的收成、播种情况,即农事活动D项正确,小暑是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19.(-广州)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河流域,雷声一般开始出现在3月末甚至更晚。可见,雷声开始出现的时候是()

A.立春B.雨水C.惊蛰D.春分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D。本题存在争议。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到达的时间点为公历每年3月20-21日,即农历二月初五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题干中雷声开始出现在3月末,与春分节气的时间点吻合

A项错误,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到达的时间点为公历每年2月3或4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前后,代表春季的开始。题干中雷声开始出现在3月末,因此并不是立春这一节气B项错误,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到达的时间点为公历每年2月18-20日,即农历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其代表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题干中雷声开始出现在3月末,因此并不是雨水这一节气C项错误,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其到达的时间点为公历每年3月5或6日,天气回暖,春雷始鸣。题干中提到*河流域的雷声开始出现在3月末甚至更晚,而惊蛰在三月初,因此并不是惊蛰这一节气

20.(-辽宁)“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这首诗描述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A.秋分B.白露C.立秋D.霜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选项:C。“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是宋代文人刘翰所作的《立秋》,大意为“小乌鸦的鸣叫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诗句中“一枕新凉一扇风”可知天气开始转凉,而“秋色无觅处”则说明秋天刚刚到来,可以判断诗句描述的是立秋这一节气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四节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