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子一天天留给了咋天,不觉间己亥年就要过去了,庚子年即将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经受今生·文缘”第期,我们向大家奉上何士光先生的新作《我认识的陈峰先生一一〈陈峰文集〉序》。不乏深刻的思想,不乏生命感悟的思考,士光先生用朴实而充满睿智的文字娓娓道来,读后真是余音绕梁,如闻天籁。我们读着何士光先生在文章里说的话“先是要面对着生活,让自己能够存活下去;而在生活的后面,就还要面对着人生,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意义;最后在生活和人生的后面,又还要面对着我们的生命之谜,不能不去追寻这生命本身的含义。”你能不生发想要去究竟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如何存在。去兮来兮,如是如是。最后,诚挚的在这里祝福大家节日快乐,幸福安康!——李勇年1月23日—————————————————————————————我认识的陈峰先生
——《陈峰文集》序
何士光
我认识陈峰先生,是由一部叫《今生:经受与寻找》的拙作引起来的。那一年,陈峰先生碰巧读到了这本散文,就托了一位朋友转告我,他打算到贵阳来和大家见见面。我原来并不认识陈峰先生,但也知道他是海航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其时海航已经是一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了,这就还让人有些诧异,他还会阅读这样的文字,并且生出来这样的心意。但陈峰先生果然如约地来了,记得是深秋时节,大家在一处叫金芦笙的酒店里见了面,一道吃了晚饭。从那以后,在有了机会的时候,我们就不时地会见到了。陈峰先生告诉我,他很赞同“经受与寻找”这样一条人生的线索。其实不管陈峰先生也好,还有我们大家也好,虽然各自的境况并不相同,但大家就同样都是来到这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就同样都会在自己的日子里经受与找寻。先是要面对着生活,让自己能够存活下去;而在生活的后面,就还要面对着人生,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意义;最后在生活和人生的后面,又还要面对着我们的生命之谜,不能不去追寻这生命本身的含义。我想正是因为这样,在陈峰先生和我们大家之间,又才会有一种真切的联系,使彼此之间成为能够理解和交流的。我每次见到陈峰先生,他几乎都穿着同样的衣裳,是白色或灰色的、十分简便的中式衣衫。早先一个月里有十天,陈峰先生是素食的,后来在他海口的家里,就完全是素食的了。我已经素食多年,所以在他家里吃饭也很方便。等大家都坐下来了,陈峰先生会有一种日常的仪式,要先安静下来,默念一些心语,其中就有感恩和布施的意思。出于这样的心意,陈峰先生外出吃饭的时候,不管是饭桌上余下来的菜肴,或者房间里剩下来的水果,也都会收拾好带回来。晚餐会有一点酒,但也是酒以成礼,陈峰先生通常只是斟上一杯,用来陪同客人。倒是对于茶道,陈峰先生则十分喜爱。相见之下,他即会动手为大家沏茶。但从一旁看过去,陈峰先生也是更乐于茶叙,让客人们聚在一起,却话巴山夜雨。记得有一次,是一天早上,我们在遵义街头吃豆花面,那样的豆花面,是要把面条在辣椒油里蘸着吃的,但他不问缘由,照直就把那碗辣椒油全都倾倒在面碗里,随便地吃下去了。自然是被辣坏了,他却也能忍住,并不吱声。陈峰先生的心思并不在这些生活的花果上面,一碗面条该怎样吃到底也不要紧。应该说在生活的寻求上,人们是不难找到一种终结的把握的。一个人要活着,并不需要更多的东西,只要有必要的衣食就可以,更多的就不免暴殄天物,并且也累赘而多余,实则也没有什么一定要追寻的。但是另外的一些时刻,陈峰先生的心思就甚至都让人意外,仿佛随时都会从青萍之末,听见后面大风的声音似的。那是在香港参加一次会议吧,我们一起在文华酒店吃午饭,窗下正是繁华的街市,还有维多利亚港湾。闲谈中我说到会议上的发言,说这世间的生活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在满足生命之中耗散生命,一种则是在保持生命之中超越生命。陈峰先生听了,当即就要找纸笔把它记下来,一时间没有合适的纸头,他就在一张餐巾纸上也把它记下来了。这其实又正是陈峰先生日常的心境,许多年来,他每天都要写下四百字的学习随笔,或者是抄录,或者是心得,一天也不曾停歇。他很忙,又是用毛笔书写,所以随时都带着墨盒,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来完成规定的功课。有一次车都已经发动起来了,他也要把句子写完,然后才上车,仿佛倚马可待似的。我问过他为什么要这样严格,他叹息说,只要稍一松动,这功课也就做不完了。我曾经在他旧时的书房里,见到了装订成册的《学习随笔》,这些年累积起来,已经有数十卷。这在陈峰先生已经成了习惯,而习惯就像甲冑一样,可以用来支撑一个人的人生。从这些随笔中可以看出来,陈峰先生这样不倦地在阅读中寻找,就不只是为了增加知识,也不是要做学问,并且也和虚心与否无关。其中一以贯之的,就是要吸取人们的成果,来构建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阅读的路径,也是一种阅读的要义。如果我们把生活比喻为花果的话,那么这人生也就是一个人的枝干了。陈峰先生早年苦苦地自学过英语,能用英语会话。还去到过汉莎公司,学习过航空管理。对于陈峰先生来说,这些就还只是知识,是工具,知识和工具并不就是文化,文化是对知识和工具的使用。所以作为华夏子孙,他很早就回到中华文化,跟随国学家南怀瑾先生学习了十年,在追寻的就是枝干一般的人文精神了。陈峰先生对中华文化的尊崇,对血脉和身分的认同,甚至是一见之下,就能够让人感受到的。即使是大庭广众之中,也一眼就能看见他那一身白色的中式衣衫,知道他是一个中国人。他出版的著作,常常是传统的样式,线装的册页,布面的匣子,影印的手迹。他送给朋友们的礼品,也往往是他手抄的经典,或者裱装起来的书法作品。每逢端阳、中秋、春节这些传统的节日,他都一定会给朋友们带上一封手写的信件,末尾附上他的诗作,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工稳地封在中式的信函里。陈峰先生的性格应该是豪爽的,而这些也就让他增添了儒雅的气息。每次见到陈峰先生,他都会带着他那种热情而亲切的微笑,快步地朝大家走过来,和朋友们握手问好,一时间也会让人感觉到,这是中国人为人的风范。我也看见陈峰先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但自家的心病自家知,这却也是他的一块心病。一次他还问过我,有什么消减的办法。我试着援引了一则前人制怒的轶事,他就信受了,后来还告诉我,坚持下去是有效用的。这些固然还只是日常生活的情形,人文精神则是要直指一个人的内心。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诸子百家,人们往往说起的也有儒道释三家。权且不说三纲五常吧,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立德、立功、立言”和“修齐治平”的志向,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就一直在影响着人们。陈峰先生在创建海航的时候,也就有这样的建功立业的用心。什么是事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也就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