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红楼梦讲堂”第六期特约嘉宾: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段江丽教授。段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课题是“复调性小说与人物评价——钗黛形象比较”,现将文稿第四期展现给大家共同品鉴。
四、《红楼梦》的复调性特征与钗黛形象评价
开头部分所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强调的是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所发挥的作用。读者由于时代、性别、个性等因素不同会导致价值取向、评价标准不同,对文学人物的理解与评价也就会不同。因此,文本解读永远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永远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学史上的钗黛优劣之争注定“是个永远扯不清的问题”。
除了读者的因素之外,文学作品本身的性质也会影响到读者的理解。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俄国的巴赫金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特点提出了“复调性”理论。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小说世界具有“对话性”和“杂语性”特征,小说中并非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思想、一种立场,而是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声音、思想、立场,这些不同的声音、思想、立场互相冲突、互不兼容,却各有各的存在理由和存在价值,作者也不会以权威的身份用自己的声音、思想和立场去统一作品中的声音、思想和立场,这就是巴赫金影响深远的“复调对话”理论。这种理论的实质是强调不同生存个体的价值与理由之间的平等对话。
与复调性小说相对应的是传统独白型小说。在独白型小说中,作者的权力被无限放大,小说中人物的善恶好坏都由作者说了算,只要读者被动地接受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即可,结果往往是谁好谁坏一目了然。中国文学史上,在《红楼梦》之前绝大多数小说都具有这种“独白”的性质,《红楼梦》之后也仍然有大量这一类的小说。
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尽管《红楼梦》与陀氏小说艺术风格明显不同,但却具有实质的相似性,即具有复调性。鲁迅曾经说,“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可以说,“复调性”特征正是《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的表现之一。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构成了多元的思想价值体系,也就注定了读者的阐释存在多重可能性。这正是钗黛优劣之争中“‘拥钗派’和‘拥黛派’似乎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立论的依据”的根本原因。
在明白了《红楼梦》的复调性以及钗黛之争的实质之后,我们再从人物自身的诉求、他者的立场、隐含作者的态度三个方面,分析钗黛形象的评价标准,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文心、解码黛钗形象的奥秘。
(一)人物自身的诉求:重理与重情
1、王昆仑先生对钗黛的评价
在有关钗黛比较的论述中,王昆仑先生的说法非常富有启发意义: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这里,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