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中的一首,这里的芙蓉,人云亦云的解释都是指荷花。看过荷花看木芙蓉花,两相比较,心有所向,我个人倒是更乐意这涉江而采的芙蓉,是指木芙蓉。
《广群芳谱》说得明白:“芙蓉有二种,出于水者,谓之草芙蓉;出于陆者,谓之木芙蓉,又名木莲,乐天诗曰水莲开尽木莲开,谓此。”这出水的草芙蓉就是荷花,这陆地生的芙蓉就是木芙蓉。木芙蓉是木本,荷花是草本,同顶芙蓉之名,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呐。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说木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我赞同并喜欢木芙蓉这份临水照花的风致、格调和意境。也不知究竟始于何时何地,从古至今,木芙蓉临水而植已成审美定势,木芙蓉也就和水有了意象关系。所以,我认为,“涉江采芙蓉”,可以是涉水在水中取荷花,也可以是涉过水去,到江岸采木芙蓉花。
像王安石的《木芙蓉》:“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像苏轼的《芙蓉》:“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池莲尽,独伴霜菊槁。”像韩愈的《木芙蓉》:“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像李德裕的《重台芙蓉》:“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玉女袭朱裳,重重映皓质。晨霞耀丹景,片片明秋日。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都是写的木芙蓉花与水相照相生的美意。
《广群芳谱》有记:“木芙蓉,一名木莲,一名华木,一名拒霜花,一名杹木,一名地芙蓉,本草云,此花艶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八、九月间次第开谢,深浅敷荣,最耐寒而不落,不结子。总之,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木芙蓉就是这样的君子吗?好有寄寓。我看到的木芙蓉正是在湖边,可谓“临水为佳”了。已是霜降节气,众芳摇落,此花盛放,端的有清姿、显雅质、殿众芳,只是秋江何来寂寞?又为何要怨东风?万物各有其时、各行其是,木芙蓉开花正当时,我看到无忧无惧无悔无怨的自在气质。
有了这些芙蓉解,吾之谓“涉江采芙蓉”采的是木芙蓉,也算有渊源根据了。是啊,有江又怎样?有江就涉江;有兰泽又怎样?顺道看芳草,弱水三千亦自饮一瓢;采之又怎样?一朵两朵或一束,是可心的花就好;赠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思所念在山水迢远的长道,两情若是久长时,且看取眼前手上的芙蓉花好。
水芙蓉这荷花,总带一份清高绝尘的况味,木芙蓉则落地安生,更具平实寻常意味,是人烟处的清健朴质、亲切亲和。而观荷花花朵和木芙蓉花朵样式,荷花也太长杆大朵了,采了拿着太惹眼太显招摇,不似踏实日子的朴实情节,采木芙蓉花则不打眼、自情深,盈盈水边,花色水光两相映,不胜依依。
济南木芙蓉花极少,这多年来也只见过两处。清晨采花自江南来,路上小心翼翼护着,怕压损了盛开着的花朵,可过了一个白天一个夜晚,花朵还是合拢了很多,外围的花瓣也色泽枯淡了,又工作一整天,昨天晚上终于得闲,想着再不吃花,花就更不好看了,就跑了三个超市才买到豆腐放到厨房,想着今天一早做一道古法花食:雪霞羹。
雪霞羹,来自《山家清供》里的花馔记述:“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瀹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红白交错如雪霁之霞,呵,想想都觉得美丽异常,看这做法也简单可行,不禁摩拳擦掌,要照原样亲手做出雪霁之霞,想必又是一味活色生香。
早上六点多醒来,觉得天色尚早,翻看了几页书,浏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