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北宋版ldquo见字如面rdquo
TUhjnbcbe - 2021/8/26 23:38:00

若提及坊巷中惯会写情书的人,你可能会想到林徽因,却未必会想到她的老爹林长民和徐志摩,这两个大男子间,竟也互通过情信。

当然,这只是他们在“恋爱游戏”里“角色扮演”,一个装作有夫之妇,一个装作有妇之夫,通过假装写情书,互相获得一种“万种风情无地着”的情调,虽然算不得真,却是他们友谊深厚的见证。

其实要说两个文人,交情好到要为对方“写情书”,这在坊巷里也不是个例了,比如我们今天的主角——陈襄和苏轼。

苏轼,众所周知的宋代大文豪,天下间慕名欲与其结交的人何其多,然而“入得了心”,又能得一片相知意的却何其少。最贵是相知,最难亦是相知,此话是不假的。

难得的是,苏轼与名士陈襄之间的交往,可算是“知己”之交的一个典范。

陈襄,字述古,家住三坊七巷的塔巷。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海滨四先生”。

自晋、宋以来,闽都学风盛行,所谓“行到人家尽读书”,特别是被誉为“福州文化之根”的三坊七巷,文气蒸蔚,尤多高第,吕祖谦之诗“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说的就是坊间读书的盛况。

而这样的为学风气,是跟海滨四子的“首倡之功”分不开的。四子——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在闽地“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精研五经,明礼重义,远近来受学者络绎不绝。”因而《宋史》载:“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谓之‘四先生’”。

海滨四子除周希孟外,其他三人都居于三坊七巷,陈襄在塔巷,陈烈在郎官巷,郑穆在文儒坊。

居于塔巷的陈襄被冠以“海滨四子”之首,以德行才学为人称颂,他与苏轼相差二十岁的“忘年交”,更是古往今来人所津津乐道的逸事佳谈。

北宋熙宁四年,苏轼因弹劾新法改革,得罪了王安石,自请出京后,被派往杭州任通判。次年,陈襄也移知杭州,做了苏轼的顶头上司,由是,开始了两人的友谊。

杭州为水乡,这里的百姓历年饱受水患之苦。苏轼《钱塘六井记》载,“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作为上司和下属的陈襄和苏轼,在一起探讨治理方案,配合默契,共同解决了杭州的水旱问题,在民间广有*声。

除了悉心处理*事之外,陈襄和苏轼经常结伴出游。趁春未老,相邀出城寻春;秋赏木芙蓉,同感其拒霜高洁意;为爱西湖好,于是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篇名句……

都说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的词是“须让关西大汉弹着响亮的铜琵琶,敲着铮铮作响的铁板来唱‘大江东去’”的,但是他写给陈襄的诗却极尽缠绵痴绝。

“芳意十分强半在,为君先踏水边春。”“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从苏轼的遣词中,可见两人情谊笃厚,至真至挚。

北宋熙宁七年,陈襄被调往别地,将离杭州时,苏轼作了好几首送别诗相赠,如: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与君凄然相别,泪意潸潸,不随秋雨晴。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此去经年,自是相聚时难,别亦难。君与我,便且一醉方休吧。

不唯如此,苏轼的“深情”是超越我们想象的。一首《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更借了“闺中女子”的缱绻心意,向陈襄表达自己的惜别留恋之情。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阑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无处问,水连天”,云又迷漫,水又迷漫,不知离人见这,可会一望一心伤?

而令人感慨的是,陈襄与苏轼的这段友情,并没有因分隔异地而阻断。此后数年间,他们始终不绝音信,在诗以赠答间,叹事已非,忆旧日游,恳切绪绪,俱是感念不已。

“春阴漠漠燕飞飞,可惜春光与子违”,也许所谓的美景,必要与知己同赏,才不枉“识见春风面”的快意和欢欣。

对于陈襄和苏轼,杭州的岁月或许正像是一枕春梦,一晌贪欢后,唯有“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

不过,那又怎样呢?曾酣畅恣意地喝酒,曾无所顾忌地谈心,那些感发于真心的情意,也化作纸间笔端的诗意,俱皆是关于人生飞扬或沉落,得意或失志的个人境遇里,最美好的安慰和归依。

此后的年月里,纵然肃秋寒冬的风刀霜剑不可免,却可在深心里“与君同栖春深处”,共此一份襟怀和明媚。我想,这对千年前的知己,他们也一定时常保留着这样的感怀和希冀吧。

注: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日荐读

二套房都限购了,我爹却连首套房都不让买严校长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皇帝的老师是谁都能当的?前提是你愿意赌上一辈子那样黑暗残酷的年代,幸好有他留下了真实的声音“一字千金”那都不是事儿,他的书法可是“一字百万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宋版ldquo见字如面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