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有浓浓的“家”的情结,而一个家庭的幸福,往往基于一处住房。
我们有幸身处这个年代,在见证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自己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住着高楼大厦,水电气视网全能畅享,太冷太热均有空调,居住条件与三十年前相比真可谓天翻地覆。
我们不幸身处这个年代,在享受城市便捷舒适生活的同时,与大自然日益隔绝,对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水和空气开始怀疑,雾霾长年笼罩难以看见明净的天空,尽管人们的住房都越来越宽腰包都越来越鼓,生活环境却总是每况愈下。
在“城市病”成为痼疾之后,能带来幸福感的住处在哪里?
经过我在转龙几个月的观察,答案极可能是——回归乡土。
提到乡下,也许还会有人脑子里装着老旧的不良印象,泥泞的道路啦,差劲的饭菜啦,既简陋又脏兮兮的房屋啦,难以下脚的茅厕啦……大家应该明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农村也是在发展着的,虽然慢,但日积月累亦步亦趋也已换上了崭新面貌。建房同样是钢筋水泥,装修同样是地砖地板涂料,水泥路通入家家户户,以前为城里人独享的水电气视网现在也逐渐进村入户,如此村居,何陋之有?
说起来,“村居”这两个字承载了太多中国文化的内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在古人的笔下,总是那么诗情画意。
然而当农村人富起来,当钢筋水泥入侵进来,对幸福居所的渴望却极易变成对乡野的粗暴破坏。我曾见过许多农村新建的房屋,或聚居点,或大杂院,或回乡款爷的小洋楼,一味追求奢华大气,全面学步城市豪宅,那结果,尤如在大地上扎进了一根根光鲜亮丽的“钉子”,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
所幸我在转龙并未见到这样的悲剧发生。这里新建成的村居,更像是……用什么词来形容好呢……生长!对,这里的村居,虽然同样用的是钢筋水泥,却偏偏像我儿时见过的舂土坏房那样,从大地上慢慢生长出来,与周围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谐相融。
拿聚居点来说吧,龙灯桥村和神仙桥村聚居点都座落在资水河畔,桑园村聚居点面向高光水库,红豆村聚居点紧邻着村里的大水塘,桂龙、龙堰聚居点则形成了场镇的新区,这些地方俱都依山傍水,家里“五通”俱备,外面有广场、有健身器材、有文化长廊,至于城里那些花费许多的人造绿化水体景观啥的,则根本无用武之地,想想看,只要推开门窗,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都是自己的,真不愧是神仙居处。
散居在转龙乡间的村落又是别一种风情,镇里争取到上级的好*策,试点了几个林盘院落整治,给村民一定的补贴,让大伙自己动起手来,把道路院坝整得平平的,把墙刷得白白的,把厨卫圈改得净净的,在房屋顶盖上统一的斜坡屋顶,不独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远远看去,分明勾勒出一道道川西民居风景线来。
更令人遐想的是,转龙正致力建设鲜花小镇,即将让道路沿线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木芙蓉,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许多的“鲜花村落”涌现出来,那画面太美不敢再想。
感谢所有TV,农民真的过上了好日子。过年时有则引起热议的新闻,一个上海女孩跟着男朋友去乡下过年,因为确实难以接受城乡条件的巨大落差,拍了张饭桌的照片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