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唐山市图书馆年以“读书?读己”为主题的书评征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结果喜人。获得一等奖的教师有张艳芳、*梅;获得二等奖的教师有阚丽娜、袁梅梅、赵阳;获得三等奖的教师有韩丽芳、焦丽、李伟、宋玉、王柳、王蕴竹、杨慧娟、杨静、张钊等。
我欲仁斯仁至矣——再读《大学》*梅《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自从朱熹把它编入《四书章句集注》以后,历来封建统治者把它奉为“初学入德之门”必读教科书,宋代以后,《大学》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且为“四书”之首。明代王阳明先生一直想参悟《大学》的内涵,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被贬贵州龙场后才对其有了新的领悟,这就是“心学”的发端,而阳明先生通过阳明心学将儒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至近代,孙中山先生给予《大学》很高的评价:“中国*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可见《大学》在中国文化的地位之高。
去年夏天反复读《大学》,却收获甚微,今年再读《大学》,有点收获,得益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的视频讲解和喜马拉雅听书逸然讲《大学》。
众所周知,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的修养。关于修学次第,朱子曾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在个人修身养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好比建造房屋,应当先打好地基,地基打好夯实,才能建造高楼大厦。《大学》包含的就是为人为学的纲目。
首先,《大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内圣外王,而这一思想就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圆成。《大学》中讲对内明明德,对外亲民,最终达到“至善”的目标,而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孔子心中并不断践行的君子之修。《大学》中所讲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道,即学习“修己治人”的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孔子的君子之修是一脉相承的,换句话说,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道,大人之道就是君子之道。
其次,大学之道具体表现在儒家对三纲八目的追求。“三纲”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格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修身,平天下的基础在修养自身,涵养品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修身就是内修与外治的枢纽,正所谓身不修一事无成。“八目”实际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术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一切经典皆在化心,《大学》亦不例外。孟子曰:“人人皆可为尧舜。”阳明先生曰:“人人心中有仲尼”。或许有人说圣人之心、圣人之道、圣人之德、圣人之事离我太遥远了,我是一个凡夫俗子,根本做不到。实际上,我们不妨仔细体悟《大学》中的这段话,“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修身的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格物”呢?阳明先生云:“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即凡是不符合良善的心性、美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理的东西都应该去除之,去除人性中的贪欲与私利,将人心摆正,这就是格物,格物才能致知。由此,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化育人心的力量,它时刻告诉我们人皆有良知,良知可以被唤醒,君子可以被培养,因为吾性自足,何必求之于外?“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修身养性靠的是心的觉醒,靠的是自觉。
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读了《大学》到现在也只是略知一二,但这“一二”于我而言,不是多了一些谈资,而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过程,让我诚于己,正己心,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断反省自己,去除自己的错知错见,树立正知正见,进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脑中有思想,心中有力量,行动有方向,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进而找到人生中坚实的生命力量。“道不远人”,因为“吾欲仁,斯仁至矣”!
世事沧桑,只有经历才懂得
——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张艳芳
假期,难得清闲。沏一壶清茗,燃一炉檀香,冬日的暖阳里翻开泛*的书页,散发出来的不再是淡淡的墨香,而是一种古旧的味道。嘴角不由抬起,这还是九四年上班后第一个月工资在新华书店买的呢,真是久远了。
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正是青春勃发,挥斥方遒的年纪。在众多形象各异的人物中最引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