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从大塘坎上过去,有一口深塘,里面长满了菱角。我们常常会下去采菱角,菱角粉糯糯的,口齿留香。但常常会让菱角扎到,采菱人实在不易啊!沿着深塘过去,横过一条马路,就是西沙塘了。小时候,西沙塘有很多沙质旱土,适合种花生。“双抢”一上岸,就到了收获花生的时候。我们最喜欢扯花生了,“水泡子”直接就过了嘴瘾。西沙塘两边山上有很多坟地,我们却不知道害怕,在上面采“四粒泡”、野茄子什么的。后来,热热闹闹的西沙塘,不知怎么竟渐渐荒废了。(配图源自网络)
公社和邮局
大礼堂斜对面,就是禾市公社了。正中间是个四方亭子的大门,进门左右手都是一水溜清一色砖木结构合面房间,两边各有一个木板楼梯可以爬上二楼,踩在上面“吱吱”地响,脚步重了点的话,楼下会掉落灰尘。从正中穿过去,有一个“7”字形院子,后面是公社厨房和食堂,院子中央用围墙围着两口水井,因为这儿的水质好,附近的人都会到这挑水吃,我小时候也是这里的“常客”。从围墙旁边拐过去就是两层木板的公共厕所了。禾市公社后来被拆掉,改建成了禾市农贸市场,迁至禾市村茶叶山,和它关联的记忆只能存在于梦里了。公社隔壁是邮电局,围墙围着一口小池塘,一口水井,门口放着一个草绿色的邮筒,我们常从这里寄出信件。绕过邮局池塘,就是我家和二叔家的菜园子了。围子上长满枙子花和木芙蓉,还有一篷篷的矮竹。菜园里种着酒药草、青菜、*瓜、线瓜、芋头什么的。菜园门口,水圳旁边有一小蓬“洋姜”,挖出来洗净晒干,用来泡浮子酒,酸酸脆脆的可好吃了!(配图源自网络)税务所和农行营业部
顺着邮电局门口的马路走上来,左手边就是禾市税务所了,右手边直通禾市墟上。税务所内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中央也有一口水井,这里也是附近人挑水的最好去处。旁边有个洗衣服的石台子,小伙伴们最喜欢在这儿玩,用自制的简易木板球拍打乒乓球。与税务所相隔一条马路的,就是县农业银行禾市营业部了。我们常在这里“扮家家”玩,用废砖头砌围墙,营业部的木头井盖,被我们搬来当了“屋顶”,银行的废旧报纸成了“地毯”。银行后面就是笠斗顶了,左边是光秃秃的长满青苔的*泥巴山,右边是茂密的油茶山。我们在山上玩“当将*”的游戏,用青苔干仗,采茶耳茶苞,吸茶花蜜,摘野茄子,采“四粒泡”……利华外婆家有一片毛桃林,就在营业部围墙后面,毛桃成熟时馋死我们了。记得利华舅舅家有一大箱子小人书,小时候我可是羡慕得紧,总会“想方设法”从利华手里借小人书看。营业部对面,横过马路,就是欧阳鲁大伯的家了。在小时的我眼里,那可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多才多艺,毛笔字二胡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头脑特聪明。他一开始带着妻弟清华在公社礼堂放映电影,后来索性把自家改成了录像厅,录像要比电影好看多了。我最爱看《天龙八部》,还有《霍元甲》《陈真》《再上虎山行》等等。他儿子艳华大脑壳,也是我穿开档裤的发小。我们有一大群儿时的玩伴,有利华、水平、水光、德民……我们每天一起打闹玩耍,一块疯一块笑,干过许多荒唐的事儿。从别人菜园子扔掉的倒园的辣椒树上,摘下上面“漏网”的小辣椒,在供销合作社柜台下拾块盐,拾柴火去煨,捡个破焦钵抖烂,放点盐也没油,个个吃起津津有味。印象最深的是“做土豆腐”了,这可是夏天最好的解暑凉品。我们从欧阳仙山上一种叫“豆腐材”的灌木上采下叶子,洗净择去叶茎撕烂,用一块纱布包起来,放进准备好的干净水盆中,使劲地揉,直到把浆水全挤出来,放上一点草木灰,置于阴凉处,几个小时之后,一盆绿绿的“土豆腐冻”就诞生了。我们爬上艳华奶奶家屋后的枣树摘枣吃,到胡头冲摘蕨扯笋,到眼镜厂后面山上摘“四粒泡”,到永乐江里摸螃蟹,雷雨过后在草丛里捡“地皮”(注:别名“雷公屎”)……类似这样的事儿,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配图源自网络)粮站和眼镜厂
油茶山下面,有一个尹姓老板开的私人加油站,围墙内有个很大的院子,放着一个大大的油罐,这里是不许小孩进去玩耍的。围墙侧面有一条小路,一直走下去,可以绕到加油站后门。后门处有个水泥石阶,下去就是百里渠道,我们小时候常在这儿游泳。顺着百里渠道上去几十米,就是禾市粮站。小时候,我们跟随大人来这儿上交过公粮,人来车往可热闹了。从粮站往下去,穿过长长的田埂,有个码头渡口,对面大来洲的人会摆渡坐船过来赶场。我们常在船上撑船戏水,个个都锻炼出了一身好水性。粮站对面,横穿过马路,爬上一个高坡,高坡上一个大土坪,孤零零几栋砖瓦平房。这就是禾市拖拉机站了,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不得而知,打我记事起,就没见过这里有过拖拉机,不过这里倒是办过初中。坡下种着一大片板栗树,再过去从右边一条路进去,就是禾市眼镜厂了。儿时的我们最喜欢从玻璃边角料垃圾堆中,翻寻凸透镜和凹透镜眼镜碎片了。要是运气好,能找到一块完整的凸透镜,会高兴得跳起来,放根火柴在烈日下,用凸透镜聚成光点射在火柴头上,一下子就点着了。眼镜厂后面有一个水库,深不见底,一定要大人带着才能去玩,姑父带我去游过几次泳。附近有一个小荷塘,荷花开放的季节可美了!茶叶山的麻李树最多了,果子特别盛的时候都压驼了枝头。粮站门口,是禾市街约定俗成的“车站”。小时候这里只有三轮车,后来有了中巴,现在已通上了公交车,凹凸不平的砂石路也铺上了柏油马路。这里也见证了禾市街的发展变迁。(配图源自网络)后来,禾市公社、大礼堂、邮电局都拆掉了,礼堂门口的池塘被填平了,公社的水井保留了下来,我们和二叔家的菜园子也没了,这里重建了农贸市场,而禾市墟场也渐渐冷清了。禾市街的称呼仍未改变,但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禾市街,而我再也做不回儿时的我了。禾市乡从安仁地图上消失了,只剩下了禾市村。重回禾市街,曾试图找回失去的记忆,却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几十载过去,宛如南柯一梦,转身忽然发现,曾经的一切原来早已溶入了我的骨髓当中……●来源:象牙居士
●编辑:天瑜
●校稿:张小云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