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木芙蓉A原创那里是人们不是自然的赋予
TUhjnbcbe - 2021/5/17 19:19:00

感谢周一凡同学赐稿

本文原载《书法研究》年第3期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苏轼“深讳”师法徐浩的隐情

文丨周一凡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级硕士研究生

苏轼《*州寒食诗帖》

摘要:*庭坚曾总结了苏轼在书法上的师法对象,其顺序大致为:王羲之-徐浩-颜真卿-李邕。苏轼受徐浩的影响很深,但他晚年却并不承认自己书法与徐浩相似。南宋胡仔曾指出,苏轼的确曾取法徐浩,只是后来“深讳”此事,但并未解释其中的原因。本文从徐浩在北宋的接受,苏轼与蔡准、蔡京父子的交游,以及北宋盛行“趣时贵书”现象这三个方面进行探求考证,从而揭示苏轼“深讳”师法徐浩背后的隐情。

关键词:苏轼;徐浩;*庭坚;北宋书法

引言

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于杭州任上应友人孙莘老之请作《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诗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稜。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1]这里的“徐家父子”即指唐代书家徐峤之和徐浩父子。徐浩字丰腴多肉,苏轼以“秀绝”赞之,认为其书秀而不弱,且内藏骨力,并以此反驳杜甫“书贵瘦硬”的观点。苏轼在诗中将徐浩与王羲之、颜真卿同列,足见当时其推崇之重。

了解东坡书法,我们知道他受王羲之、徐浩以及颜真卿三人影响很深,但他晚年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字与徐浩相似,他说:“昨日见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谓似徐书者,非也。”[2]“世或以谓”,足见苏轼之学于徐浩、风格与徐浩之相似,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共识。文末仅以“非也”二字否定,却没有作出详尽的说明,与东坡精于言辞、长于议论的形象颇不相类,稍显底气不足。其子苏过则为其父有大段“辩解”,其言曰:

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故时有二家风气。俗手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3]

有研究者就据此认为:“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至诚君子,为人直率坦荡,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所以,在其书法是否师法徐浩的问题上,他没有必要隐讳、也不可能刻意回避这一问题,因而,他明确强调自己的书法没有师法徐浩是可信的,我们应该相信这一点。”[4]这是难以让人信服的结论。因为苏轼并没有直接否认自己学过徐浩,只是不愿世人认为其书法与徐浩相似,否认苏轼师法徐浩的是其子苏过。苏过于何时何地、何种背景下发出此言论,现今已很难做出精确的考证,但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口中的“世或以谓”在他这里变成了“俗手不知”而“妄谓”,否定之意味愈发强烈,仿佛唯恐避徐浩而不及。然而就在这段义正辞严的“申明”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苏过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他仅指出苏轼“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对其父在二王与颜真卿之间的取法对象却避而不谈。而这一点恰恰在*庭坚那里说的很明确:这个中间的过渡者就是徐浩。*山谷的题跋有很多记录东坡书法的文字,成为我们研究苏轼书法风格演变不可缺少的材料。*氏谓:

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馀。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李北海书,其毫劲多似之。[5]

(东坡)中年书圆劲而有韵,大似徐会稽。晚年沉着痛快,乃似李北海。[6]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7]

*庭坚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东坡的学书历程,其师承顺序大致为:王羲之-徐浩-颜真卿-李邕。*山谷论书,东坡向来是信服的,且常能妙契于心,如*庭坚“尝评西台书,所谓字中有笔者也。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他人闻之瞠若也,惟苏子瞻一闻便欣然耳。”[8]又如:“余尝论右*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二人。立论者十余年,闻者瞠若。晚识子瞻,独谓为然。”[9]但是,何以在取法徐浩问题上山谷却被苏氏父子不点名地批评了呢?而又为何东坡之学徐浩几成定论,苏氏父子却要极力否认?这里当然有美学观念上的不认同,即斜川所谓“刻画妩媚之态”。然而,倘若苏轼真的没有学过徐浩,山谷却在苏字的题跋中一再提及此事,这是难以说通的,且以*山谷之人品及其与东坡的交情,更没有理由凭空捏造一个子虚乌有的苏轼在书法上的师承。

对于苏过与*庭坚的这一分歧,有识者如明末冯班就说:“坡公少年书圆觉经,小楷直逼季海。见老泉一书,亦学徐浩。山谷称东坡学徐季海。苏斜川却云:不然。我信山谷。”[10]其实,去苏*时代不远的胡仔就已

1
查看完整版本: 木芙蓉A原创那里是人们不是自然的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