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晚明时期的名妓才女,
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秦淮八艳。
她们个个色艺双绝,
且都有着曲折轰动的爱情故事。
今天要讲到的晚明才女李因,
在秦淮八艳的盛名之下,
或许容易被大众忽略,
但她的才情却毫不逊色。
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蜜多时,
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辛巳(年)作梅雀图
李因的生平
和民国女画家潘玉良很像,
早年虽流落风尘,
但受到过很好的诗书绘画教育,
从良后,
丈夫对她的绘画非常欣赏支持,
因此人生出现转机。
李因(~),字今生,号是菴、龛山逸史、海昌女史,钱塘(今杭州)人。晚明著名诗人、画家。
因家贫堕入风尘,幸得名士垂青!
菊竹斗方水墨金笺
李因少时家境贫困,却“生而韶秀”,嗜书爱画,并得到父母的支持。虽生活艰难,缺纸少笔,但她经常在青苔之上或者用落下的柿树叶写字作画,史书上有“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的记载。在这样的艰难家庭环境里,李因通过刻苦学习,诗画“便臻其妙,年及笄,已知名于时”。后因家贫而堕入风尘,成为江浙名妓。
蔬果
明末名妓嫁名士蔚为风潮,李因由于才华出众,十五岁时便得到江南名士葛征奇的垂青。葛征奇,字无奇,号介龛。浙江海宁人,明末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葛征奇擅长作诗,有《芜园诗集》行世。一天偶然得见李因的《早梅》诗,读到“一枝留待晚春开”一句,心有所会,遂聘她为侧室。两人互相欣赏,伉俪情深,过着幸福的生活。
从良后随丈夫游览各地,饱读诗书!
婚后,李因随葛征奇职务调动,“溯太湖、渡金焦、涉*河、泛济水、达幽燕”,15年中几乎跑遍半个中国,仍孜孜不倦,嗜书成癖,即使在旅途中、车船里、驴背上,均不忘读书吟诗。虽然身为女子,看到晚明的战乱,她慷慨写到:“徒怀报国惭彤管,洒血征袍羡木兰”。
甲戌()年作四季花禽卷
一次,李因随葛征奇乘舟过宿州,兵变猝起,行李首饰尽失,李因独抱诗稿而逃。由此可见,她对诗文爱得深沉,在逃命之际,首先想到的是带走诗稿而不是首饰行李。
落雁图
明崇祯十六年(),32岁的李因出诗集《竹笑轩吟草》和《续竹笑轩吟草》各一卷,共余首,多为旅途之作,其诗笔清奇,有中唐遗韵。丈夫葛征奇为其诗集作序,称其诗“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即老宿臣公不能相下。”
李因诗作:
荷塘鸳鸯
避世墙东住,牵船岸上居。
雨分三径竹,晴曝一床书。
上坂驱*椟,临渊网白鱼。
衡门楱草遍,长者莫停车。
高树秋声入梦迟,
夜来风雨簟凉时。
季鹰自解归来好,
纵乏莼鲈也动思。
石尤风急泊沙湾,日落寒江鸥鹭间。
秋水空明千里月,荒烟暝锁万重山。
樵歌野唱犹行路,僧寺残钟独掩关。
潦倒篷窗愁客梦,漫披诗史手重删。
月落池塘野水澄,桃花雨岸挂鱼罾。
冷淘寒食无烟火,古刹深山何处灯。
野岸蛙鸣隔浦听,小池春涨漾新萍。
潇潇不断*昏雨,寒食烟消鬼火青。
踏入文人圈,画艺得长进!
花鸟
自从从良嫁给葛征奇之后,李因随夫君进入文人社交圈,开阔了胸襟视野,加上丈夫也酷爱绘画,二人画艺得以长进。葛征奇尝坦言:“花鸟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每加以题跋,必在画上钤以“介庵”的印章。葛征奇和李因的字号分别是“介龛”与“是庵”,“介庵”是从两人字号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见两人感情之深。
丙辰()年作蓉花白鹭
李因花鸟画以陈淳(明“白阳”一派画家,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为师,其画多用水墨,幽淡欲绝,于形似之外求其神,在中国古代女性画家中十分难得。不仅得陈淳之真髓,还注重师法造化,追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李因松枝双栖图
据画史记载,李因“每遇林木孤清,云日荡漾,即奋臂振衣,磨墨汁升许,劈笺作花卉数本。”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在创作上避开了女画家惯有的“构图小气、笔致纤弱”等弊病,以“潇洒随意”及“疏爽隽逸”的艺术风貌备受时人赞许。
局部
清顺治二年(),葛征奇去世,李因当时才34岁,此后40年中,穷困凄凉,四壁萧然,以纺织为生。兼作画自给,虽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却始终以明人自居,在画中从不署清代年号。
局部
晚年李因仍奋发学习、写作,以诗书绘画为伴,正如自述所谓“白发蓬松强自支,挑灯独坐苦吟诗。”其后期之诗,格调更加深沉。论者谓“沈郁抗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难为者。”
胸怀丈夫气,才美不外现!
李因《芙蓉鸳鸯图》
就是这样一个胸怀丈夫气的才女,展现在她的绘画上也是如此。李因喜爱画花鸟水墨写意,女画家很少能如她这般驾驭大尺幅的绘画。
局部
这幅《芙蓉鸳鸯图》是她的代表作品。她的笔致也不同于其他女画家的纤弱,加之良好的诗词素养,她的花鸟画很自然的融入了诗歌的韵味。图中充满了野逸之趣,水岸旁一只雄性鸳鸯一脚收起,回头梳理自己的羽毛,颈部的羽冠和张开的翅羽煞是好看。它身后一块巨石露出一角,石头上部一丛木芙蓉开的绚烂。一只雌鸳鸯打远处飞来,突然注意到岸上的雄鸳鸯,它拗着头,视线穿过芦苇很难挪开。
局部
无论是勾勒芙蓉花的线条,巨石上游走的皴笔,还是没骨的舒展羽毛,李因的落笔都很潇洒。见画如见人,透过她的笔触,得以想见其落落大方的性格。她的画风虽然与男性无异,内心深处的细腻时不时还是会流露出来,她用雌鸳鸯的视野注视雄性,别有一番情愫。
李因《牡丹图》
这幅《牡丹图》系清顺治八年()的作品,李因时年41岁。传统的牡丹画作多是色彩艳丽,色泽明快,极致逼真,意在凸显牡丹的雍容华贵。而李因的这幅作品绫本,却为墨笔。或有人说这样的牡丹脱离了真实的牡丹,毫无写实,与实不符。但这就是中国的水墨牡丹,普通人看到的是妖娆多彩的牡丹花,而李因的妖娆多彩却如同其一生的际遇与才情一般,“才美而不外现”。
她坚持的那种雍容华贵在其心中,如同这设墨牡丹,表面无色,却开得繁盛无比,抛开富贵荣华,追求的是历尽风霜、甘于平淡超俗的品格。
李因更多作品欣赏
年作松鹰
菊鸡图
花鸟
砍竹图
荷鸟图
年作喜鹊迎春图
石榴八哥
荷鹭图
喜上眉梢
花卉
河塘戏趣
纵观李因的一生,
贫贱动乱并没有让她自我放逐,
反而是勤学苦吟改变了她的命运。
她崛起于尘埃之中,
即便一身壮气豪情,
仍不免“空令岁月磨”。
但也正是她的孜孜不倦,
让我们透过诗情画意,
见证了她不屈的灵魂。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下方文字选购▼狼羊兼毫
宣纸套装芥子园书
清风流云
描红毛边纸名家字帖喜欢本篇记得分享和在下方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