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南财经*法大学中南之声”可订阅
中南之声,期待你的聆听
成都
主题:成都——锦官人间
编辑:宁晓迪
审编:郑江锋、秦雨、古荟资、
王越、王容诚
总编:余梦菲
播音:林誉轩、王梅溧
导播:宋莹
播出时间:.12.02
成都
居住在四塞之国的巴蜀盆地,成都的先民在封闭与开放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修栈道、印交子,劳动百姓们用智慧打通了通往外界的山岭。绵延数千年的巴蜀文化因其地理形势的闭塞而神秘,又因其人民勇于开拓而灿烂。
“巴山蜀水毓灵秀,西川佳酿醉万家。”这片土地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蜀道难登,美景更醉,它见识过了许多名家的神态,或悦赏巴山楚水,或咏叹西岭雪景,或登上临江楼遥寄情思。一切的神思、一切的向往,都被天府少城所包容着,湿蒙蒙地氤氲在蜀地的雾色里,如梦、如幻。
成都,正处在天府沃土的腹地,作为古蜀文化的起源,以它厚重的历史与文明的底蕴,接纳着世人的来和往。
今天的文化地球村将带您走进成都,领略沉淀千年的巴蜀文化,品味宽窄巷子里芙蓉锦官城的韵致。
成都
成都有十景,最为壮阔的,当属“古堰流碧”。自古蜀之源——岷江流域起,千万亩的肥水沃土,都出自同一个奇迹,那就是都江堰。提及此,人们脑海中便浮现出李冰父子的身影,和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也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水利工程分支。
古堰流碧,更是文化传承中的一份感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短短三行笔墨,掀过了道来酸涩的饥荒岁月;小小几枚官章盖过的,是数不清的枯瘦脸庞;寥寥的念诵又勾起了民族同源的共情热泪。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是当年余秋雨先生为都江堰所题的楹联。先生说“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是了,都江堰的水,细细浸润而节节延伸。因着历史使命是救赎与滋养,它是动态的;而托付着苍生的安宁,滋养沃土却不争名利,都江堰的水又是静态的。都江堰的宏大,比不得现世高坝,但堰口的雷声似乎在争诵着一个事实,都江堰对成都的贡献,是偏远之隅或许万世难求的惠泽膏流。
成都
历史大抵都是由浓转淡,由淡转浓,因此万物生生不息,万物有灵相依。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三顾频烦、两朝开济,明朝一手武侯祠与昭烈庙的合并,书下君臣同祀的佳话。祠中贡奉着滚滚历史中的吉光片羽,汉宫残柱掩映在森森翠柏后,兵争社稷、蜀汉名将的戎马倥偬一生,也被铭刻在此。兵家铮鸣的重殿长廊下,却能倚仗丝竹,听细雨缱绻。乱世现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蜀地的青山绿水依旧,锦绣夕阳红照城墙,渔樵江渚在此处,秋月春风也在此处,惯是一壶浊酒喜相逢。
西岭晴雪,草堂喜雨,则是刻画着淡色的少城。浣花溪的故事,是良善的传说,浣花夫人愿意帮助不慎跌倒的僧人清洗袈裟,这份善意长远流诵,被谱写成满溪莲花的美好。杜甫草堂就筑在溪畔,梧桐掩映着朱色矮墙,诗气不散,杜工部的塑像也颇为清古,据说是后人想象着他的样子作得此像,以求草堂圆满。杜甫未能终老浣花溪,这是历史对他的亏欠。
“两个*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幼儿成诵的诗句,犹记着当年叛乱初平的朗气清风。至于后来的颠沛流离,却是教人始料不及了。
春雨,润泽万物。无边黑夜中,茫茫细雨滋润了一夜的城池,锦官丝雨,红花满城,饱满沉坠,诗人在草堂定居已久,亲耕劳种,对农民喜雨之情颇为感同身受,任喜悦溢在笔尖,题下此诗,也为世人留下一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千古美景。
成都
走出自然的蜀地山水,踏入寻常百姓家,颇为夺眼的,是独树一帜的宽窄巷子。俗话说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这始建于清朝的古老街道,不仅存留着当年八旗清*满族风情的底色,更是北方胡同文化与建筑风格在成都的孤本。千年来,市井民俗文化在这些街檐巷口演绎着鲜活的故事,而走入巷子深处的民户中,又会体验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精致追求,这青砖黛瓦四合院,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
侍花弄草,觥筹起宴是巷子生活,藤椅揽读,清茶品谈也是巷子文化。成都人的街巷文化,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生活态度,轻轻缓缓,悠悠然然。盖碗茶色清味甘,微香小苦,老茶馆中的师傅持着长嘴铜壶,似舞般将一个个小白瓷碗冲泡生香,凝住等茶客的心神,放缓当下生活的节奏。当三两茶客一聚,老成都的龙门阵也就摆开来,成都人爱耍、爱说话是不作伪的,天上人间,无拘无束,侃侃生趣。
成都
“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成都为劳动人民提供肥田沃土,也为达官显贵源源不断地贡输着飞云流彩的珍贵蜀锦,锦官城历来重农桑,一大原因即是为养锦。随朝代更迭,花纹样式不断创新,技艺也愈加精湛,因而锦纹愈加精美。汉代有祥鸟瑞兽,隋唐有绫锦那侔于上国、兼与波斯的团窠新样,宋代的冰纨绮绣叠晕套色,元代又搭以金箔相称尊贵,经历过明朝的战乱波及,生命力强大的蜀锦在清朝竟又巅峰造极,诞生了晚清三绝的纹锦,冠誉世界。
蜀锦蜀绣的精美细腻,述说着古老蜀地人民的生活愿景,一种锦样即有一种寓意,不论是祥禽瑞兽,还是云气花草,都披着浓郁厚重的地方传统特色;不论是工艺的细腻严谨,还是色彩的典雅富丽,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最美好的祝福。
成都
成都是钟灵毓秀的天府少城。
凤飞天外求凰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冲破了封建礼教和大家长制的藩篱,为世人所乐道。一首琴歌揉散了当垆卖酒的辛酸苦楚,才情四溢的一曲白头吟更是唤回了有情人的心绪。但“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清明与敢言并非每一个女子都能做到,蜀中另一位才女薛涛,她的爱情,却是哀婉悲戚的色调。
丧父后入了乐籍的薛涛,辞令与见识让她声名鹊起,浣花溪畔她一身红衣明媚,大朵的拒霜芙蓉相衬着美人投入到爱情的炽烈中去。锦江和蜀山见证了元稹同薛涛的爱恋,但命运归于劳燕分飞,千红的薛涛笺也追诉不得恋人的回心转意,失意的幽怨和嫉念使她泪洒望江楼,最终褪去红衣,换上道袍,移居碧鸡坊,筑起吟诗楼,独自度过了余年。薛涛同卓文君,才情和容貌也许可以比拟,经历和结局竟远不相像。
椒香天赏赐,堰水地划分。锦官山色曲江春,揖谢你皓月澄明,问道登天青城山,却生根人间。
春分
推荐书目:《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
编辑:宁晓迪
A:大家好,这里是每周与您准时相约的《周三策划师》,我是主持人林誉轩。
B:大家好,我是主持人王梅溧。作家阿来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疾病初愈,他便走入自然,写下这本成都物候记。
A:对作家而言,文字是最能表情达意的,而在术后康复的日子里,阿来又找到与自然对话的另一种方式——摄影。他走近浣花溪,走过塔子山,走上望江楼,看着相片,用笔记下花事的美好。
B:红梅凋落,新的二十四番花信如约而至,“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在这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物候中呈现,并悄然融进生活。
A:“多识花鸟鱼虫之名”,以更好地同自然万物共情。阿来认为,人类始终期待着广义的爱,或是一种理解与安慰,而自然恰能给予这种纯粹的情感,这是人探索物候的感性出发点。
B:古来自然最可贵,作家愿为万物提笔,在本书中,读者能够徜徉在诗文铺就的花语中,静静感受千年的物候文化。那么,一段好听的音乐过后,就让我们走近自然,寻觅阿来笔下成都的物候。
A:阳历十二月和一月的成都,是腊梅的天下。梅香弥散之后,雨水也温软起来,似乎这座天府沃土的暖春到了。作者为拍一株玉兰等到天蓝,不料又经历了杜甫当年的“春寒花较迟”,冻雨渐沥,长久的等待后,镜头捕捉的虚影同时也提醒着花期将尽,物极必哀,美丽终究是有期限的。
B:成都的春天,尤其是春深时,花潮一波未平却又迭起,人事也纷扰起来。作者原本念着文字能同步花期,却一个个落在了花信之后。
A: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之后,蓊郁的泡桐开出满树的繁花,阿来感悟到的,是生命深长的咏叹。
B:开了木芙蓉,一年秋已空。蜀地的秋格外绵长,芙蓉花渐次盛开,尽管成片成林的芙蓉城景已逝,但在多水的成都、在草木凋零的季节里,“照水芙蓉”仍不失为一番极致的美景。
A:冬又至,大寒紧贴着小寒急急来过,欲学走马锦城西,腊梅的盛放却是已经错过,夕阳沉到高树的背后,在黯淡的天光下只寻到几株粉梅。回想着“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作者着实晚了一些。但春将至,性情不走,与自然的距离,便始终不远。
文案:编辑部
配图:编辑部
排版:秦雨
歌单:向冰
审核:杜晨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中南之声,与你相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