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生态文明旗,走生态健康路!
冬季养生歌决
冬季万物皆闭藏,养生敛阴又护阳。
顺应天时保康泰,衣食住行有文章。
胃部腹部要保暖,慎防脚下寒气凉。
冬令进补忌过量,辨证施治重营养。
生冷黏硬不可食,补充水分要经常。
烟酒御寒不可取,反使体温更下降。
室内温度要恒定,暴暖暴冷宜严防。
起居作息顺自然,老幼早卧晚起床。
冬练增强耐寒力,锻炼意志更坚强。
冬练日出最佳时,雾中健身不提倡。
雾露天气臭氧多,紧闭门窗安无恙。
冬季养生讲科学,平衡膳食保健康。
老人过好严冬关,五福降临寿无疆。
冬至添岁日后不出手,隆冬时节冰上走冬至,时间点一般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经°。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节气,也是往昔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所以也被称为“短冬至”。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慢慢变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回升。
冬至三候初候
二候
三候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养生要领冬至时分,更应当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因为从冬至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时刻保持快乐,心态平和,振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乐趣。避免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软。
滋补原则人的体质各异,其阴阳盛衰,寒热虚实偏差相当大。因此,冬至时节饮食亦因人而异,辩证施食。气虚者应食人参、莲肉、山药、大枣等补气之物;血虚者应食荔枝、黑木耳、甲鱼、羊肝等;阳盛者宜食水果、蔬菜、苦瓜,忌牛羊狗肉、酒等辛热之物;血淤者宜多食桃仁、油菜、黑大豆等;痰湿者多食白萝卜、紫菜、海蜇、洋葱、扁豆、白果等;气郁者少饮酒,多食佛手、橙子、柑皮、荞麦、茴香菜等;阴虚之人应多食补阴食品,如芝麻、糯米等清淡食物;阳虚之人应多食湿阳食品,如韭菜、狗肉等。
气候寒冷影响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增多,随尿排出的钠、钾、钙等无机盐也较多,因此应多吃含钾、钠、钙等无机盐的食物。可多吃蔬菜,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有条件的还可多吃甲鱼、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这些食品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补虚,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但食补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千万不可滥补,要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而采取不同方法。
小寒蜡梅盛放枝头艳,喜鹊筑巢待春风小寒,时间点一般在每年的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经°,小寒节气开始。若是单从字面上看,小寒这个时节似乎不是最冷的时刻,因为后面还有大寒。可在此时节温度的确是最低的,俗语中“冷在三九”说的便是小寒。除此之外,小寒也进入了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份,我们称其为“腊月”。
小寒三候初候
二候
三候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养生要领小寒节气已数九寒天,我国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小寒时节常用的补药有人参、*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例如: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适宜的膳食有山药羊肉汤、强肾狗肉汤、素炒三丝、丝瓜番茄粥等,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滞、化痰止咳的功效。
滋补原则冬天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候,也就是说生理活动会因气候寒冷而收敛,并将一定的能量贮存于体内,为“春生夏长”做准备。冬季寒冷,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生理活动,所以,冬季应增加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取,以维持肌体所需,避免因营养不良、抗病能力降低而易感冒、气喘复发等。冬季适合常吃的食品很多,比如核桃。核桃加姜一同服食,有镇咳平喘、益智开胃的功效。核桃有长寿果之称,能强肾补脑、通经脉、润血脉、黑须发。对病后虚弱、营养不良、神经衰弱、便秘、动脉硬化者有助其恢复健康的作用。
大寒梅花飘香岁寒到,冰雪交融节气终大寒时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点一般在每年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经°。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的严寒景象。大寒过后就是农历的新年,同时也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大寒三候初候
二候
三候
大寒吟
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养生要领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芪酒,晚服杞菊地*丸”之说。《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辟邪不圣,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只能被动地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防御外邪的侵袭。
大寒是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阳护阴为根本。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肌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所以,冬季养生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
滋补原则严寒天气,人体的代谢相应减慢,皮肤的血管收缩,散热少了。在饮食调配上,就要增加一些厚味,如炖肉、熬鱼、火锅等。牛肉、羊肉、狗肉滋养脏腑、增加营养,是冬季滋补佳品。在调味品上可以选用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蒜等。绿色蔬菜当然是不可缺少的。冬季自古以来是人们最重视的进补时节,因为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人与天地相应,各种功能活动也处于低潮期,此时最易感受寒邪。所以冬季食补应该顺应自然,选择食物注意益气补阳及“血肉有情”之品,可以增强肌体抗御风寒和外邪的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好物推荐
春回大地,美丽绽放
~欢迎点赞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