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本指“出水芙蓉”,“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说的就是盛夏时开放的水生花卉荷花、莲花。秋后残荷凋零时,“千株扫作一番*,只有芙蓉独自芳。”此时的芙蓉却并非指荷花或者莲花了,而是指的锦葵科的木芙蓉——“芙蓉”就这样被古人赋予了双重内涵!尤为滑稽的是,这边厢称莲花为“芙蓉”,那边厢又称木芙蓉为“木莲”,估计这古人也在谋求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吧?只是苦了咱们后人,要弄清这“芙蓉”到底是指落叶灌木、小乔木类的木芙蓉,还是指水生的荷花、莲花,都得要先认真研判一下,其究竟是陆生还是水生,当时的季节是金秋还是炎夏。譬如这“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因为提及了荷叶,此处“芙蓉”定当是荷花无疑。而“袅袅芙蓉秋风里,飞渡江南春色。”则当是木芙蓉才对。
木芙蓉开花时秋意已浓,天气乍寒,正所谓“十月芙蓉花满枝,天庭驿骑赐寒衣。”那时恰逢晚稻开始收割,随着打谷机在田野里高歌猛进,秋的金*渐次褪尽,四野望去已是一片萧瑟。唯独这枝繁叶茂的木芙蓉仍然青翠欲滴,娇艳的芙蓉花热热闹闹地绽放在枝头,让秋收后疲惫不堪的村庄依旧有些盎然的生趣。
那时的村庄,房前屋后、池边路旁,总会有或成林、或单丛的木芙蓉妆点着——记忆里这几乎是唯一的不具备直接经济价值的植物,居然也取得了村人的喜爱,还与村人的生活如此密不可分。乡邻造林时,首选多半是桃、李、桔、橙、枣等果树与油茶、油桐、乌桕等油料作物,重要选项则是杉木、楠竹、马尾松等用材林种,再不济也是能制作棕垫和蓑衣的棕榈、做斗笠或包粽子的箬叶竹、做染料的*花槐或者做豆腐的苦槠等,唯独这木芙蓉,论香味不如同期的桂花芬芳扑鼻,论花形也不如同期的菊花多姿多彩,似乎凭着满树的红花居然也谋得了一席之地,确实显得特别另类!
村庄里的老刘是乡村皮影艺人,长年累月走村串户演出,因此他带回了很多各地不同品种的木芙蓉,并遍植于家门前池塘周围。木芙蓉易于繁殖,一根枝条就可扦插成活,数年时间过后,池塘周围的木芙蓉便已郁闭成林,秋季开花之时几如锦绣。其间可见重瓣、单瓣混杂,*、白、粉、红辉映成趣,最稀有的品种甚至花色一日三变,晨时白里透红,午间渐趋粉红,傍晚深红似血。在农闲时节天气好时,老刘常会坐于门前花下,吹一曲苍凉唢呐,唱一曲悠长小调,苍老的唱腔里依稀可辨是《封神演义》中的内容:
“一不该/搭彩棚/文武遭难。
二不该/修楼台/枉费银财。
……”
老刘年轻时一表人材,高大帅气,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照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是明明可以靠脸,却偏偏要靠才华。他不爱农活却偏爱文艺,年轻时就拜师学艺玩起了皮影。因天资聪颖且勤于学习,他很快就成了师父皮影戏班子里的台柱子,未婚时那可是吸引了不少村落里的大闺女,让村中的青年小伙们曾经艳羡不已。只是时过境迁,当年小刘成老刘时,皮影戏已逐步被电影电视取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生存的老刘不得不在乡间的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中讨生活,唱戏的主题则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变成了俗不可耐、甚至有点*的题材,老刘也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如同换了一个人。
很多年以前,老刘悄然离世。他的儿子小刘曾跟着他学过一段时间的皮影,虽未能青出于蓝,但也算是习得真传。可是南下打工潮兴起之后,小刘还是义无反顾地南下淘金而去,弃老刘留下的一堆皮影道具如同敝履……
若干年前因为修路,老刘家门前的池塘也被填埋。推土机驰过之后,品种繁多且不乏名品的木芙蓉瞬间被毁,就此与老刘及他的皮影一起,永远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相关阅读草木系列
?常宁诗中赏荷花
?曾有松涛入梦来
?苦楝花儿开
?隰有游龙
?桐花落
?飞蓬
三尺水花痴先辈匣中三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