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闲谈,母亲对我说:在农村呆了大半辈子,从没想过居然能做城市里呆这么长时间。
我明白母亲说的含义,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一个农村妇女,能来省会城市,是一种荣耀;另一方面,在城里跟着我们生活也是出于无奈,由于我今年添了个儿子,我和妻子二人必须上班,母亲特来照看孙子。而且这毕竟是家里的长孙,再加上小家伙非常可爱,母亲甚是喜爱。
但毕竟农村老家还有父亲,姐姐他们,母亲心里也是十分挂念。所以内心难免矛盾:既想照看孙子,又惦念老家。
这不芒种节气到了,母亲自然想到了老家的麦收,也不知道听哪位一块看孩子是老人说,现在农村里小地块的麦子都有开始收割了。这一消息,更是引的母亲心归老家。
毕竟,农民一辈子,永远放不下田里的庄稼。面朝黄土也好,汗洒田间也罢,多少辛劳都注入泥土里,沁入心田中啦。
要说芒种的习俗,那在我们华北平原的农村里,最大的习俗就是劳动,就是收获。恐怕这也是最令农民们喜悦的事情了。
资料中芒种的由来是解释也是如此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时太阳到达黄经75°。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而具体到南方,芒种的习俗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芒种的习俗一、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来吃。做法很简单:买三到四斤青梅,放入高压锅里,加一大汤碗的水(大约没过一半梅子),到高压锅开响,换中火再烧十分钟左右即可。新鲜煮好的梅浆非常酸,很难入口。关键是要加重糖,上面这样一锅梅子大约要加1斤白糖。冷却后,把梅浆分装进各种玻璃瓶里,放冰箱。嘴馋的时候,拿出来吃一碗,酸酸甜甜,很有夏日清新的感觉。
芒种的习俗二、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也有人说,“安苗”为绩溪的农事习俗。相传“安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年间起()逐渐兴盛。据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寿辰,是日在田头地角鸣锣、烧纸、插小红旗。伏岭、北村、胡家、磡头一带各村于芒种后第一个“龙、虎日”请僧侣做斋,然后撑旗打鼓,抬着太尉老爷巡游田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谓“安苗”。
芒种前,各农户稻秧栽插完毕,五谷下种,农民以此感到欣慰,为表喜悦,各村族长召集德高望重的长辈选择吉日,家家做包、粿以示庆祝。于是,各村待最后一农户稻秧栽插完后,便由族长出示“安苗贴”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视本村家事进展而定。虽然各村做包、粿不在同日,但在某村“安苗”之日内,不仅本村人可随意走家串户品尝安苗包、粿,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亨口福,其乐融融,充满了节日气氛。
芒种的习俗三、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当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衅,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们也予以还击,霎时间双方摆开阵势,以泥巴为武器,互相投掷。如果数人一起将对方抓住,就要将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沾一身烂泥,狼狈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在田边观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对方青睐的人。休战后,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劳动、打闹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来时,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个煮熟的红色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鸭蛋为她们送行。
芒种的习俗四、送花神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着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送花神是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不过,这种习俗主要流传于花农和文人墨客,距离生活较远,主要是文人一种附庸风雅的文化趣味。
小编整理了这十二个月份对应代表花的诗词,今天再难见到送花神的习俗,年年重复绽放的花朵,还留在诗人们的诗篇中,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歌的意境中感受一下这些花朵的风姿绰约吧。
正月梅花
林和靖《山园小梅》
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二月杏花
王安石《咏杏花》
一波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三月桃花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四月牡丹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五月石榴
杜牧《山石榴》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六月荷花
王昌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七月蜀葵
张祜《黄蜀葵花》
名花八叶嫩黄金,色照书窗透竹林。
无奈美人闲把嗅,直疑檀口印中心。
八月桂花
杨万里《咏桂》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九月菊花
黄巢《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十月木芙蓉
韩愈《木芙蓉》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十一月山茶
苏轼《山茶》
游蜂掠尽粉丝黄,落蕊犹收蜜露香。
待得春风几枝在,年来杀菽有飞霜。
蜡月水仙
杨万里《水仙花》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开处谁为伴?萧然不可亲。雪宫孤弄影,水殿四无人。
对于普通老百姓,这一时间人们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