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绘画可以分成人物画、山水画一样,诗也有各种分类,山水诗就是其中一大类。
古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个个都是描写山水的高手,虽然没有画笔来得直观,但他们能将中国文字巧妙组合,展现出更为瑰丽多彩的山水世界。
在唐代,山水诗的发展也是蔚为大观,王维和孟浩然就是那个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而对杜甫来说,虽然他最重要的不是山水诗,但纵观其洋洋一千四百余首诗中,也有两百来首的山水诗,比例也算挺高的了。
杜甫山水诗丰富多彩,既有奇崛峭劲之美,又有清新秀逸之风。
安史之乱后期入蜀的杜甫,先后寓居成都、移居夔州,这一路上,杜甫深刻见识到了蜀道山水的奇绝和峭刻生新,写下了不少山水诗。
如杜甫刚到夔州的时候,在瞿塘峡口附近览胜怀古,写下了这首《怀古》: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诗写了瞿塘峡的水、山、白帝城,感叹这雄伟壮观的山河景色,生动刻绘出了夔州山河的劲峭气势和雄姿。
“万壑注”、“山根裂”、“削成”、“疏凿”,这些用词都相当刚健沉雄,极富声色,好像有削成之势的不仅是夔州山河,还有他的墨笔。
公元年,杜甫携家至秦州,并一路写下纪行诗《秦州杂诗二十首》,在这里面或写见过的秦州风物,或抒发伤时感乱、个人身世遭遇之悲,从多方面反映了秦州的景色。
其中第七首写得颇为清发隽永: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杜甫看到孤城秦州处在浑浑莽莽的石谷之中,这里地面无风,云却已经飘出了塞外,还没有入夜,月亮就已经照临关隘。
他想着,使臣迟迟未归,可能是遇到了什么不测。从看景色到惆怅地想到这些,如此衰飒的秋景更加像是要摧残掉人的容颜了。
杜甫明着是在写景,实际上还是透过这里的地势特点想到了交战往事,想着这样的地理环境要是打起来都有怎样的优缺点。
在第三句中,杜甫还借用了汉代的使臣出使来表达内外交困,说像西汉傅介子那样斩杀楼兰王,带着首级回京交旨,简直是千古奇举,可能千年来就出了这么一次,很难再做到这样了。
历经家国动乱的杜甫,命运坎坷而常怀忧闷,所以就算是写山水诗,似乎也总带着些复杂的情感。
杜甫有不少登高山水诗,登高是为了望远,也是为了去感知他对现实和历史的把握。如《上白帝城二首》其一: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英雄馀事业,衰迈久风尘。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兵戈犹拥蜀,赋敛强输秦。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起首“一上一回新”说明杜甫经常登高,遥望景色,每一回都有新的变化,但他虽能感受到万物在时刻地变化着,自己却是“衰迈久风尘”,逐渐地走向衰老。
现实在不断地运化,他自己却好像被困在时空里一样,前者向前发展,后者憔悴瘦损。
这里面,我们能感受到杜甫深深的无力感,当强烈的兵灾人祸的现实呈现在眼前的时候,自己的衰败感也被强烈地凸显出来了。
说好写山水诗的,写着写着,杜甫的凝重感又上来了。
同个时代的王维的山水诗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清新冷寂。
李白的山水诗是“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境界雄大。
而杜甫的是“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雄阔悲壮。
杜甫即便是描写山水,也经常含着一种历史感和现实感,他能从自然山水中感知到时代气息,强烈的现实往往能唤起他对人生的反思。
正因为这种时代和历史的影响,让杜甫不再站在单纯欣赏景色的角度,而是通过景色,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自然的美,从而创造出凝重、真实而阔大的山水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