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解读古人智慧 石头、石灰为"防霉利器"
6月20日消息:梅雨时节,防潮、防霉、防蛀是江南居民的头等大事,尤其是针对收藏品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吴清介绍,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学会了利用建筑、石头、石灰、植物以及各种物品达到“三防”的效果,而这些古人的“防霉智慧”至今仍颇具实用价值。
天一阁里的神秘石块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通常会把收藏品放置在楼上或是高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藏书阁”、“藏宝阁”、“藏经阁”等词汇。据现代汉语词典记载:“阁”字意为一种建筑物,多建筑在高处;同时也可表示一种放东西的架子,例如“束之高阁”。据吴清介绍,利用高处通风性能良好、隔阻潮湿的特性来保护收藏品,是中国人历来比较通行的办法。因此在很多中国传统建筑中,尤其是大户人家、宫廷寺庙等建筑,通常会有阁楼的设计。
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建于明朝中期,建成至今已近450年。吴清介绍,在天一阁的宝书楼中,有许多庞大的书柜,而在其柜底,都摆放着一些大石块。“这些石块看起来像太湖石的一种,但并未经过特别处理,乍一看与整个环境并不协调,看不出是有什么用途,挺神秘的。”后来在管理部门的解释下才知道,这些石头都是石灰石质地,空隙较大,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在梅雨季节,这些石块能够大量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达到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的作用。
吴清说,像天一阁这样使用大石块来防潮的,在古代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使用布包好的石灰粉对收藏品进行防潮处理。“一段时间后,还要将这些石灰粉放回大锅中重新煮干,保持其吸水性能。”
至于天一阁里用于防潮的石头种类,清代袁枚在参观时曾写诗提及,“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香避蠹鱼”。意指石头种类为英石。
防虫措施多种多样
在中国的各种传统收藏品中,书籍、字画、绢绣是最容易出现虫蛀现象的,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霉变的。“一般来说,使用通过熏艾来杀菌,配合防潮措施,便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霉菌滋生。”吴清说,在古代,为收藏品防虫是更为紧要的事。
樟木是被收藏者广泛利用的“驱虫利器”。在古代,许多书籍、字画和绢绣都会放入樟木箱保存,而这些箱子的底部也会放入包好的石灰粉,以期达到防虫防潮的双重效果。而一些古代藏书人,还会为其中比较珍贵的书籍打造“樟木板装甲”,即用两块樟木板把书籍夹在中间,这样就能够保证书籍的防虫效果。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学会用报纸来包裹书画作品。除了利用报纸本身纸质的特性外,据说还因为报纸上的油墨对蛀虫来说是极强的*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驱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