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1
论述题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开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论述题,3小题,共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论述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论述题是综合考察学生对名家名作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将结合重点与难点出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解答时要求考生不仅需要根据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线索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组织各种材料,而且需要对其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分析,提出较为丰富、独立的见解,进行周密合理的论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认真审题,确切理解题目含义,认真思考,理清思路,然后动笔;
(2)注意题型、题中提示、要求和提供的条件;
(3)注意控制答题速度,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4)书写规范,字迹工整。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重点:
1.柳永词的艺术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特别注意柳永词中俗词的创作及其影响。重点掌握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2.李清照前后期的词有什么变化?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风格及影响。熟悉其篇目《声声慢·寻寻觅觅》。
3.南宋后期词人有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为什么被称为格律派词人?掌握这一时期重要作家姜夔和吴文英词的特点和重要作品: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吴文英的《风入松》。
4.重点掌握周邦彦词的内容题材和艺术成就,赏析周邦彦的《六丑·落花》。
难点:
1.东坡词和稼轩词的比较:东坡词和稼轩词有什么不同?苏轼、辛弃疾的词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掌握二者的重要篇目。
2.全面看待苏轼的艺术成就,包括:
(1)苏轼的“以诗为词”包含哪两方面含义。苏轼为什么能以自己的创作打破婉约词一统词坛的局面,并由此而为豪放派词的产生奠定基础?苏轼的“以诗为词”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其重要篇目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掌握苏轼诗的主要题材内容,重点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子由渑池怀旧》。
(3)苏轼主要创作了哪些散文?苏文究竟有哪些宋文的共同特色,与本朝其他古文家,如欧阳修、曾巩等相比,苏轼的散文又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色呢?熟读、赏析苏轼的《前赤壁赋》。
第二章
重点:
1.关汉卿的杂剧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窦娥冤》的故事情节,重点分析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以及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2.《西厢记》的故事渊源和主题演变,《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主要是什么?
3.汤显祖的文学主张。同样是爱情剧,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相比,有什么不同?《牡丹亭》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其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赏析“三顾茅庐”。
5.《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其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赏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6.《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其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赏析“大闹天宫”。
第三章
重点:
1.《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别是什么?
2.《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别是什么?
3.《聊斋志异》的作者、成书及版本,以及该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熟读、赏析《婴宁》,重点分析婴宁这一人物形象。
4.《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及版本,以及该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
难点:
《红楼梦》的作者、成书及版本,以及该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红楼梦》中
的“宝玉挨打”。
三、练习题
1.周邦彦词的内容题材主要有哪几类?
2.比较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的不同特色。举例。
3.结合作品分析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4.结合关汉卿作品分析其杂剧艺术成就。
5.分析《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6.《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各类作品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7.举例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附:参考答案
1.解答:
周邦彦词的内容题材主要是以下四类:
一是抒写男女情爱的艳词。周邦彦时常光顾秦楼楚馆,与形形色色的妓女频繁交往,为她们的美艳、声技所倾倒,形诸歌咏,而创作了大量艳词,这类内容在清真词中是很突出的,也是周邦彦的词在道德上常常受到指责的重要原因。
二是抒发身世飘零的羁旅行役词。周邦彦一生多数时间辗转各地为官,在京城就职的时间总是相对短暂。在抑郁不得志地奔走于仕途的过程中,周邦彦就写作了大量境界清幽凄冷的羁旅行役词。清真词的不少艺术精品,就出自其中。
三是风格清疏明快的写景词。作为一位天资颖秀的艺术家,周邦彦对自然景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将家居、出游、旅途所见的景物,一一纳入词中,又擅长捕捉景物的特征,做入木三分的刻画。当周邦彦用比较纯净的审美眼光去看待自然景物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艳词的秾艳与羁旅行役词的凄苦,而显示出清疏明快的风貌。著名的如《苏幕遮·燎沉香》等。
周邦彦还善于写作富艳精工的咏物词。周邦彦之前北宋词坛很少咏物词,只有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寥寥几首,堪称佳作。宋代咏物词到了周邦彦才大放异彩,不仅数量大增,如《清真集》中的咏物词涉及的对象就有新月、春雨、梅花、梨花、蔷薇花、柳等多种;而且,佳作迭出,像《兰陵王·柳》、《六丑·落花》等,都是被世人看好的上乘佳作。
以上四类作品,也就是艳词、羁旅行役词、写景词、咏物词,是周邦彦词作中倍受世人瞩目的几类题材,但大致看来,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狭窄,并没有超出北宋其他婉约词人的樊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批评周邦彦“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2.解答:
在词史上,人们往往把苏轼和辛弃疾相提并论。但是,由于苏轼和辛弃疾生活时代和生平经历的差异,东坡词和稼轩词又体现着不同的艺术风貌。
首先,苏轼的词风格多样,题材丰富,而辛弃疾的词,同样以风格多样,题材丰富而著称。总之,就内容题材来说,凡是能以诗、以文表达的东西,在辛弃疾的词中,都能找到,他不仅继承了苏轼开创的“无意不可入”的开阔艺术空间,而且,他的词所涉及的范围,甚至比苏轼的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和感情基调的变化,稼轩词的艺术风格也不断做着这样、那样的调整。
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是东坡词和稼轩词共有的特点,但是,相比之下,由于受时代环境的感召,辛弃疾还创作了很多社会性、现实性很强的词作。这类抚时感事的词作,大都是由词人的眼光看到的时事政局,这类作品集中反映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热情鼓吹抗敌御侮、北伐恢复的;二是不满于偏安江左的局面,日夜思念沦陷区的山河和人民的;三是痛斥投降派,批判他们清谈误国、苟且偷安的投降政策的。
其次,苏轼和辛弃疾都于婉约之外别立一宗,以创作境界开阔、感情豪迈的“豪放词”而著称,但在基本风格上,“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和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趋于平静。同样是风格豪放的词,辛弃疾却总是以炽热的情感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欲有所为的豪情与理想落空的愤慨。辛弃疾的英雄豪情,像苏轼一样,但他没有苏轼那样像月光一样缓缓流淌的旷达和平静,有的是爱国志士为国效忠的执著追求和理想落空的愤慨;而且,他越是豪情万丈,他的失落和愤慨就越是深切。所以,主观情感的浓烈和主观理念的执著,是稼轩词有别于东坡词的又一大特点。
再者,苏轼和辛弃疾都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但辛词走得更远,变苏轼的“以诗为词”为“以文为词”。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喜欢议论和用典。稼轩词的议论和用典不仅在程度上大大地超过了前人,甚至不少作品全篇都在议论和用典。尤其是辛弃疾所用的典故,不像北宋词人那样,主要来源于前人的诗句,而是广泛引用经史子集各种典籍中的语汇、成语和典故。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语言的散文化,具体说来是词的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多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辛弃疾用了大量散文化的句法,但这并不是说,他的词就取消了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当然,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手法,也有失败的时候。总体看来,辛弃疾的“以文为词”是成功的,它使词的创作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3.解答: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和董西厢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相比,王实甫的《西厢记》固然更为生动直观,它采用了演员扮相,直接登台表演的杂剧形式,因而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和一般的杂剧相比,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有着自己的独创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上:首先,元杂剧的体制一般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以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演述崔、张的爱情故事,就有了充分的展开故事的余地。其次,《西厢记》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惯例。
第二,《西厢记》剧情布置得紧凑而又巧妙,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使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第三,剧中主要人物:张生、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而饱满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西厢记》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像老夫人、惠明等,也都各具风貌,所以,人物性格的鲜明和人物形象的突出是《西厢记》体现出来的一大艺术成就。
第四,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和融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容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是《西厢记》艺术成就的又一突出表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剧中宾白,大都是鲜活的口语,能够声口灵动地传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二是剧中曲词,广泛融入唐诗、宋词的语汇、意象,创造了抒情诗一样的典雅风格。比如:《端正好》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些唱词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总体看来,是既生动流畅,又秀丽华美,可以说是达到了戏剧语言的最高境界。
4.解答: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汉卿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所以,他的杂剧往往结构完整,四折之间联系紧密,开头不拖沓,结尾不松懈,场次安排得紧凑而又集中,能突出与主题有关的典型事件。情节的发展转换自然,并且变化多端,往往通过不断的戏剧冲突,把剧情推向高潮。
第二,关汉卿的杂剧中活跃着各种各样的人物,从大家闺秀到风尘女子,从英雄烈士到市井小民,从权豪势要到地痞流氓,大多写得富于生气,各个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这里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很少有概念化的产物;二是作者对人性表现出了比较宽泛的认可,而不是站在传统道德的立场上,动辄对其笔下的人物加以丑化和诋毁。这些思想观念,使作者能够塑造出个性丰富、复杂,而又自然、真实的人物形象。
第三,在语言方面,关汉卿被认为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他很少囿于文人的传统习性,在炫耀辞采、驰骋才情上花费心血。他能够把质朴浅显的口语锤炼得委曲细致,也能够把古典诗词的意境浑然无迹地熔铸在自己的创作中,还能够根据剧情和人物身份、性格的差异,灵活变换语言风格,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各色人物的口吻、语气。总的说来,化俗为雅,化雅为俗,雅俗共赏,彼此渗透,而始终新鲜活泼、不失本色,是关汉卿戏剧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所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总之,作为一个向戏剧舞台提供剧本的作家,关汉卿的剧本无论在戏剧结构、戏剧情节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上,都很重视舞台演出效果,适应观众的欣赏心理,以生气勃勃的艺术活动,表现出新鲜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追求。所以,实际上,关汉卿之所以能够成为元杂剧的奠基人,写作年代早和作品数量多还在其次,综合考虑戏剧因素,并充分地发挥戏剧这一新兴文艺样式的长处,才是最重要的。
5.解答:
《西游记》这部游戏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作品超凡脱俗的神话思维模式。我们常常把《西游记》看作是一部神话小说或神魔小说,主要原因就是其中的人物角色大多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是超现实的神和魔。而构思这些人物角色的方式,是一种超现实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神话思维方式。神话思维模式最主要的艺术构思手法,就是想象和夸张。通过诡异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小说突破了时空阻隔,突破了生死界限,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艺术世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将奇境、奇人、奇事熔为一炉,描绘出一个离奇神异的神话世界。在以神话思维构筑神话世界相对薄弱的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简直可以说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艺术奇葩。
第二,作品塑造了大量物性、神性和人性交相辉映的典型形象。作品在利用这些属性塑造形象时,并不是把这些属性简单地叠加一起,而是把这些形象放置在现实生活中,让这些不同的属性自然生成、自然呈现,从而不仅使形象本身具有多重特点,也使得形象更加的亲切可人。如猪八戒的形象,体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欲望和弱点,在作者的笔下,这一形象不但不可恶,而且很有几分可爱。和孙悟空的理想化色彩相比较,猪八戒的形象因为接近生活真实,反而显得更亲切。这一种人物形象,是过去的文学中不曾有过的,他的出现,显示出作者对人性固有弱点的宽容态度,也显示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类型进一步向真实、日常和复杂多样的方向发展。
第三,就语言来说,中国古代对文学语言的运用向来有庄语、谐词之别,以说明庄重严肃和幽默诙谐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西游记》从头到尾几乎用的都是谐词。这种谐词,不仅是一种轻松活泼的情调,而且渗透着异常浓烈的调侃性和戏谑性,读起来轻松愉悦。同时,《西游记》中的游戏笔墨还常常给人以意味隽永的感觉,常常使人们联系现实人生发出会心的一笑。《西游记》语言的幽默诙谐可以说是打破了一切禁忌,使一向习惯了板着面孔读书的中国读者获得了空前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6.解答:
《聊斋志异》主要有三类内容:一是科举批判小说;一是官场批判小说;一是爱情婚姻小说。
蒲松龄从十多岁开始沿习八股,直到六十多岁还奔波于科场,他一生困于场屋,饱受科举的折磨,所以,《聊斋志异》中,有20多篇涉及科举的小说。
首先,蒲松龄批判了科场的黑白颠倒和考官的是非不分上。如《贾奉雉》、《司文郎》、《三生》等。这一类故事中,作者主观情绪的宣泄最为强烈,尖锐当然是尖锐的,但难免夸张太过。其次,蒲松龄揭露了科举取士给封建士子造成的巨大折磨和心灵扭曲。如《王子安》篇。最后,蒲松龄在批判科举弊端的同时,也提出了应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的主张。比如《于去恶》。
蒲松龄一方面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另一方面,又与官场人物多有接触,深知其中弊害,因此,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揭露社会政治黑暗的官绅批判小说,数量大约有30篇左右。
首先,这类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和官场的黑暗。如《促织》、《梦狼》。其次,作品在揭露吏治腐败的同时,对土豪劣绅横行乡里,为所欲为的罪恶行经,也做了揭露。比如《红玉》、《窦氏》等。再次,小说不仅批判了封建官吏和豪绅的贪暴不仁,同时也颂扬了一些官吏的清正廉明和百姓的顽强反抗。比如《席方平》等。
除了科举批判小说和官绅批判小说,《聊斋志异》长期以来最受人称道的作品,就是其中有许多花妖狐魅等形象参与的爱情婚姻故事,这类作品有一百篇左右,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数量非常大。著名的如《青凤》、《婴宁》、《阿宝》、《巧娘》、《翩翩》、《鸦头》、《葛巾》、《香玉》等,都写得十分动人。
这类作品具有以下三方面艺术特点:一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二是情节结构离奇曲折;三是语言风格简洁优雅。基于以上三点,《聊斋志异》中的这类爱情婚姻小说,反而成为在艺术成就上最能体现这部著作风格特点的作品,所以,历来最为人们称道。
7.解答: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至少有几十个,而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等,都成了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创作典型人物的手法多样:一是通过反复渲染,使人物某一方面的个性特点得到突出强化。二是善于在对比参照中突出身份或地位相近的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三是善于用景物描写来突出人物的个性。比如,黛玉的潇湘馆、宝钗的蘅芜院都透露着她们的性情和个性。四是善于用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示人物的个性。
多种手法的交互使用,使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因写出了人性的复杂而显得真实可信。二是因触及了人物的内心而显得真实感人。
第二,《红楼梦》有着宏大而细密的结构布局。《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品也是从青埂峰下的顽石写起,写它幻化为宝玉,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带回青埂峰下,这个神话传说笼罩全篇。在它的统摄下,以大观园为舞台,作者着重讲述了宝玉与黛玉、宝钗以及园中其他诸多女性的人生命运。而大观园作为贾府的一部分,这里发生的一切,又与整个贾府密切联系。而贾府的盛衰,又联系着薛家、史家、王家,因为它们是一损俱损,一荣并荣的的所谓“四大家族”。而“四大家族”又与上至皇帝,下及里巷、乡野的整个社会或远或近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红楼梦》的主线虽然是宝玉、黛玉和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但作者却把悲剧发生的背景设定为四大家族、整个社会,这样也就通过这一悲剧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全景式的图画。而在这个图画之上笼罩的那个若隐若现的神话传说,又使整部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虚幻、感伤气氛。所以,虽然大观园内外,贾府上下出现的人物和事件纷繁复杂,它们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脉络相通又彼此相连,但作品却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它像用千万条彩线编织而成的一幅锦图,天衣无缝而又浑然天成,即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又在神话传说的笼罩下显得虚无飘渺,难以捉摸。
第三,就表现手法来说,《红楼梦》是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是写实主义和象征手法交相辉映的产物。整体看来,《红楼梦》是写实求真的。同时,《红楼梦》又是寓意象征的诗化文本,它是写实的,直面社会人生本相的,但它又环绕穿插着一些神话的、魔幻的、梦境的匪夷所思的故事,由此而使写实的题材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和几分轻灵的浪漫色彩。著名作家王蒙就说《红楼梦》在“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它是写实与写意的贯通融合,这种虚实相生的文笔,成就的是浮世神话,浮世在于其人间写真性,神话在于其对梦幻、荒诞的异域存在的若即若离。因此,就写作手法来说,它既不是纯粹的批判现实主义,也不是纯粹的浪漫主义,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主义的话,我认为毋宁说是“传神写真主义”,一方面写实求真,一方面又运用象征手法,追求神似,所以,它是写实主义和象征手法两相结合的产物。
第四,《红楼梦》的语言,也有很高的造诣。其中的欢声笑语、闲言碎语、快人快语、唇枪舌剑、情话痴话乃至像刘姥姥所说的村野俗语,都写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首先,《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是绝对生活化的口语,是响叮叮的活人活话;其次,《红楼梦》人物语言是高度性格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腔调。最后,这些人物语言,还常常带有潜台词,使读者在“如闻其声”的同时“如见其人”。
另外,《红楼梦》中还夹杂有不少诗、词、曲、骈文,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传统。但是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出现的诗词不同的是:以前白话小说中的诗词多是民间惯用的套话,是集体创作的结果;而《红楼梦》中的诗词却是作者自己独立创作的,而且这些诗词对于暗示情节的发展,以及辅助阐释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等,都发挥着积极的叙事功能。这些作品的数量之多,整体创作水平之高,风格之多种多样,都让人感到惊讶。况且,像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等大量诗词韵文,都是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的美文。这些诗词韵文的大量存在,虽然对于小说的流畅性不无妨碍,但确实显示出了曹雪芹非凡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