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子瞻人物丨画坛伉俪bull陶鎏霞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07/5824581.html

花随指放韵与香传——观陶鎏霞的花鸟画

文/潘文勰

记得前年读《石田诗稿》,掩卷之余,颇想有空再去一访有竹居。那是秋天的一个周末,风日清朗,晨起即乘兴骑车从苏州古城往几里开外的相城。当时一个很深的印象是,要到沈周故居时,沿路低洼处或临近河塘边,可以看见一丛丛的木芙蓉花,嫣红玉白,绰约摇曳于风中,让人不得不驻足欣赏了半天,随之也想起了一位南宋著名理学家却颇有东坡诗癖的人写的一首咏芙蓉的佳句: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确实木芙蓉有一种清雅而富丽的韵味,在花事寂寞的秋天,这自然是一道难得的风景,难怪也引起了理学家的诗兴。说来也巧,近来去树标鎏霞伉俪家闲谈,茶余聊起相城芙蓉之盛,鎏霞女史说她早早就曾以理学家这首诗为题,为之传神写照过。遂欣然出观佳制,展卷之间,只见一枝清影斜出,两朵花瓣全放,而蝴蝶正蹁跹而来;读其题句,知道正那还是在杭州美院念书的时候,大抵还带着六桥烟水空濛之气。而除了这幅诗意图,鎏霞还曾以《冰朗玉润》、《寒露》为题画过木芙蓉,看来她是对木芙蓉的喜爱之至了。在艺术史上,思辨与诗意在宋人那里得到了统一,宋代理学中讲求的格物致知之学,虽然其终极的意义在于儒家道德伦理,但是其强调体察自然万物的实践,却大大地影响了一般艺术家的眼睛——这就是宋人的花鸟画,不但注意体物,而且还有理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画固有浓脂艳粉而不伤于雅,淡墨数笔而无解于俗者。考花卉一门,宋人以工笔赋采见长,元代以工笔水墨标新,石田、六如则间以山水笔法出之,别出新意;至青藤白阳、八大则纵横写意,兴到笔随,唯意之所之。其有师工笔者,则往往得其工而不得其雅;法其写意者,则往往流于放而遗其貌;大抵皆有偏颇,难能具美。其中关键,明顾凝远曰:昔人写生,先用心于行干分条。分寸之间,几多曲折;肤理纵横,各核名实。虽有偃仰柔劲之不同,自具迎旸承露之态。勾萌拆甲,以至花叶葳蕤,脱瓣垂实,皆一气呵成,绝无做作。今人一枝一干,既少分别,朝荣夜舒,情性全乖,无惑乎花不附木,木不附土,剪彩欺人,生意何在!鎏霞女史谙于画史,又兼通宋元画法,擅长工笔一路,可贵之处在于尤能得古雅沉静之趣。除了木芙蓉,桃李、牡丹、芍药、月季、枇杷、凤仙、蜀葵、翠竹等,遣之笔下,别具生姿。其构图或一枝旁出,或掩映石畔,其笔墨则或极尽错彩镂金之工,或作淡墨晕章之雅,皆堪称花随指放、韵与香传。古人云:明窗净几,描写景物,名花折枝,想其态度绰约,枝叶宛转,向日舒笑,迎风欹斜,含烟弄雨,初开残落。布置笔端,不觉妙合天趣,自是一乐。盖鎏霞亦深得其中三昧。

《红芳晓露浓》纸本设色30X68cm

《雨露滋芳丛》纸本设色43X70cm

《万绿丛中簇艳妆》纸本设色45X71cm

《新开寒露丛》纸本设色50X68cm

《雨后霜前看意红》纸本设色62X35cm

《绛蜡装成向日熏》纸本设色43X38cm

《绿菘晚嘉》纸本设色45X54cm

《吉柿》纸本设色31X54cm

《金玉满堂》纸本设色34X53cm

陶鎏霞

江苏江阴人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年考进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独标高致

文/张亚圣

艺术的发展是承与变的不断延续。如果没有继承而求创新则犹如无根之树,是不能长久生存的;相对的,若只是传承而不讲自身的体悟、变化,就像一棵树有根而无叶,不足以示人。杭州的灵秀与历史文脉,造就了中国美院崇尚与古为徒的的学风。他在此一风气的熏习之下潜心研习古画,在化用传统风格当中,可以看出他种种尝试的苦心。这种澹泊虚和的态度,时时刻刻保持着与中国画文脉的联系,他的画是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着宏阔体认之后的创作。如何对待当代的中国画与历史文脉的关系,时时困扰着当代画人。虽然实验性的作品不一而足,尚未有傲视群伦之辈,然而尤为难能的是与古为徒的画人,那些在古人面前首先能够甘为学徒,他们不愿炫耀自己原本狭隘的性情,通过好古、摹古、临古不断地修正自身,这不仅是技术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即中国古人所说人品上的三省吾身,期待长足的勇猛精进。恰像是王安石的诗追求字字有来历,董源的水口、范宽的瀑布、郭熙的山峦树石、王诜的烟云等等在他诠释于其山水中的风云际会。参酌了赵孟頫、董其昌在山水画中采取的类似的师古策略,绘画图式于是乎和荆公诗法一样,彰显出作者对于历史的深深景仰。这是他的尝试之一,另外在树石法上的挖掘亦别开生面。

《扶醉》纸本设色43X43cm

《戏水》纸本设色43X43cm

《潇湘雨后》纸本水墨21X37cm

《南风》纸本设色23X30cm

《老树呈秋色》纸本水墨21X37cm

《曲水》纸本水墨21X35cm

《觅句》纸本水墨21X37cm

《空山氤氲》纸本水墨38X43cm

《泽畔行吟》纸本设色43X43cm

《山际见来烟》纸本水墨45X62cm

《幽草齐发生》纸本设色28X43cm

高树标

浙江平阳人现居苏州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获学士、硕士学位

-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写意·苏州”(山水篇)中国画双年展优秀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