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钗黛合一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钗黛合一

人物介绍

《红楼梦》主要人物之一

林黛玉:潇湘妃子

性格与行为特点:清高、自尊、敏感、执着。伶牙俐齿,多病多泪。

笼烟眉,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潇湘馆:林黛玉的住所,有翠竹,有流泉,有梨花芭蕉,有曲折游廊,地方虽不大,都是合着地步打就,但却花草树木、源头活水一样不少,十分精致典雅,处处透着仙气,这样的一处所在,也只有林妹妹住得。潇湘馆在“千百竿翠竹遮映”之中,仿佛林中之美人,与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令人难以接近的外在性格相得益彰。而“潇湘”之名恰恰来自这千百竿翠竹。湘妃泪洒青竹为斑,与林黛玉整日流泪相契合。潇湘馆多竹,当初贾元春省亲对此处也赞不绝口,推为大观园各处景色之首。并据“千竿翠竹”赐名“潇湘馆”,取的也是潇湘妃子斑竹故事。

读《红楼梦》,林黛玉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她那多病柔弱的身体、多愁善感的心灵和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天性。

年陈晓旭凭一张照片和一首诗自荐进入红楼梦剧组——《我是一朵柳絮》

《红楼梦》主要人物之一

薛宝钗:蘅芜君、冷美人(宝钗扑蝶)

性格特点:端庄自重、善解人意。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脸若银盘,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蘅芜苑:薛宝钗的住所,因院内“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而得名。这种奇异的园林布局可以说是专为“冷美人”薛宝钗所设计的,那“穿墙而过”的“大主山”就是贾府当权者的一脉,而她则是牵藤扯蔓攀附于大观园主山上的异草。纵然她香艳动人,夺群芳之冠,但也仅仅是草而已,远逊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林高洁的品格和隽雅的韵味。此处取“蘅”、“芜”命名,“蘅”为杜蘅,是一种香草,又名苦叶细辛、南细辛;“芜”则是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

叹人生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宝玉仍是“空对山中高士晶莹雪,却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张莉本人的性格就跟宝钗非常接近,后来逐渐显露了过人才艺和名角气质

红楼命运密码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群芳”寿怡红,开夜宴,抽花签,占花名。她们抽到的花签上的题词与配诗,隐含了每个人的命运密码。

林黛玉的花签是“芙蓉”,题词是“风露清愁”,配诗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花,象征着清纯、美丽、高洁。林黛玉就像一朵木芙蓉,容貌清新自然、不事雕饰,品性透明率真、高尚纯洁。“风露清愁”,生动地刻画出林黛玉愁肠百结,愁绪万千,对着清风叹息,对着露珠流泪的形象。

“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曹公借来暗示林黛玉红颜薄命、自怨自艾的结局。其实她的悲剧早在“木石前盟”中就已经注定,就像花自凋零,与“东风”无关。(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之分,书中没有说明是哪一种芙蓉。木芙蓉,性喜近水,民间多喜欢种植在池旁溪畔。每年的8至10月,正是花开时节,花光水影,倒映成趣,所以有“照水芙蓉”之美誉。而水芙蓉,其实就是莲花,它在夏天开花。由于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之称,代表高风亮节,所以迎来了文人墨客的追捧。似乎也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红楼梦》开篇就已经暗示过了。林黛玉刚到贾府时,就似“娴静如娇花照水”。而木芙蓉,多栽在池旁溪畔,正好有“照水芙蓉”之称。另外木芙蓉又名拒霜花。因其开于秋天,文人骚客常以“风露清愁”来形容木芙蓉,也比较符合性格忧郁敏感的林黛玉。也对应宝钗的“牡丹”写照,符合黛玉孤芳自赏的特点。除此之外,香菱抽到的并蒂花,才是真正的荷花,它就是并蒂莲。她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更是明确指出香菱才是真正的荷花。)

薛宝钗的花签是“牡丹”,题词是“艳冠群芳”,配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花,象征着高贵典雅、美丽大方,被誉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艳冠群芳”暗示薛宝钗在大观园众女孩中排名第一。“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牡丹花》,上句为“若教解语应倾国”,连起来解释是:如果牡丹花会说话能解人意,它就拥有了倾国之美,即便它含情不露,也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罗隐本意是赞美牡丹花含情不露的倾城之美,曹公引来赞美薛宝钗雍容端庄的外貌和大方优雅的性格。这里的“无情”不能解释为冷漠无情,而是说薛宝钗内敛、含蓄,不露锋芒。“任是无情也动人”,形容薛宝钗待人接物即便不露出真性情,也掩盖不住其“动人”的魅力。“等待”,或许正是薛宝钗后半生的宿命。牡丹,本来有圆满吉祥的寓意,但是薛宝钗的结局恰好相反。

扬黛抑钗的史源

基于高鹗续改后四十回,扬黛抑钗始终占主导地位,“五四”以前的人对于扬黛抑钗主要集中在准薛宝钗的阴险。“五四”以后的人对于扬黛抑钗更多从人生理想的角度做出价值判断,宝钗迷恋功名利禄,超越黛玉功名利禄,故钗劣而黛优。

从历史传统的视角看,扬黛抑钗可表现为两个点,一是人的内心深处潜伏着反抗文化规范的倾向,例如任性、率真等本性,二是人们对传统的反抗是社会更新的动力,每一代人都是希望拥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生活的权利。

批评宝钗的人,认为她矫饰奸诈、故作仁厚、虚伪阴险,故意破坏宝、黛两人的爱情,处心积虑地篡取宝二奶奶的地位,甚至比王熙凤更可恶。认识的差异是如此的大,以致形成了明显的对立。在一些评论者的眼里,宝钗按照传统道德的标准为人处世并不是真诚的,而是为了获得贾母、王夫人的好感,得到宝二奶奶的位置。她的一切厚道的言行都只是算计,是利用文化规定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她与历史上奸诈阴险的曹操几乎一路货色。文化规定先天带来的“伪”的一面使部分读者过分敏感,他们不相信竟有真心诚意追求道德完善的人。事实上,宝钗倒是真心诚意地想要在道德上完善自己的,她的贤来自于艰苦的自我修养。在那一段宝钗“审问”黛玉的剧情里,宝钗本来是贪玩的,同样迷恋自由自在的精神的逍遥,只是迫于大人的管教,不得不有所收敛。书里岫烟当衣服那回,整个大观园的姑娘们都不认识当票,只有宝钗主仆二人认识,才意识到,宝钗虽然身处大观园的青春之中,但是一边也要替母亲兄长照管家族,说宝钗热衷仕途经济,宝钗也有才情灵性,只是比大观园里的少年少女们更早看破了青春背后的悲凉世道。

她后来的雍容大度、浑厚和平与她从小所受的传统妇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但宝钗不愿总是处于规范对峙,或表面遵从而内心不以为然的状态,她渴望将社会所认可的淑女标准转化为其性格得有机部分,有意识地用传统道德对女子的要求来克制内心的感情。

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没有缺陷。《红楼梦》在描写薛宝钗的时候也并不回避着一点,因而用“冷”和“无情”来评价她。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细节:冷香丸;其中包含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红楼梦说梦》中概括到:“宝钗外静而内明,平素服冷香丸,觉其人亦冷而香耳。”的确,宝钗是一位淑女,但她还未能将对外在规范的遵循完全转化为内在情绪意志的表现。在她的生活中,外在的静谧掩盖了内在的自然热烈的生命。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人情练达,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八面玲珑;而黛玉聪明过人,才气洋溢,敏感,再兼几分小心眼儿,几分孤高清傲,她们也是对立的。薛宝钗禀承的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理性要求。其实薛宝钗并没有少看能移人性情的杂书,第四十二回,宝钗对林黛玉道......(此处省略)从这句话可见宝钗的性格之所以如此,实是顺应社会要求的结果。而林黛玉却不然,林黛玉读书是因为她父亲膝下无儿,贾雨村教馆的时候,林黛玉“年纪幼小,身体又弱,功课不限多寡”。以后到了贾府,她读书是为了兴趣,是因为青春朦胧的觉醒,她读杂书,如同她的前身在灵河岸边吸收的甘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成长了起来。其实她们各自性格的优缺点也都是相对应的。黛玉性格上的缺点如敏感,多疑,忧郁,执拗,小气量,爱挖苦人和自我折磨又折磨别人的倾向反转到宝钗是心平气和,安分随时,容忍谦让,守拙自重。宝钗性格上的缺点如矫揉造作,世故,功利主义反转到林黛玉是纯情,真心,纯任灵性。

——吴晓南《“钗黛合一”新论》

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蒋勋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前面有一段脂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黛玉和宝钗这样两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她们都是红楼女子中容貌出众、最有才气以及作者寄托了审美理想的人物,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于青春女性两种极致之美的构思和设计。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