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院谭继和研究员接受四川新闻网专访讲述 [复制链接]

1#

点击蓝字
  薛涛(公元年—年),字洪度,生于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长于成都,终老于成都,为中唐诗人群体中的翘楚,中唐女诗人的魁首。
  在今天成都的望江楼公园内,依旧能看到薛涛的雕像。谭继和告诉记者,薛涛自幼随父薛勋宦蜀来成都,八九岁知声律,能赋诗。只可惜父亲早逝,母亲多病,为了养活母亲,薛涛16岁编入乐籍。不过,这时她的诗名就已闻于外,可谓“c位出道”。她辨慧工诗、多才多艺,虽然身在“娱乐场”中,但她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文人雅士和韦皋、武元衡等节度公卿竞相酬倡,诗名大振。因此,在当时薛涛可谓“红得发紫”。
  “我想纠正的是,她并不是一般大家理解的乐妓。放在现在来说,叫她音乐家可能更为合适。”谭继和告诉记者,“在当时,唐玄宗把朝廷教坊的乐伎金五云等带到了成都,‘錦城丝管’流传下来,成都节度使*镇衙门也就设有乐籍乐伎,前蜀王建墓石刻24乐伎就是证明。薛涛是一位‘强为公歌蜀囯弦’的蜀派古琴师,现在就叫作女艺人、女音乐家。”
  谭继和告诉记者,由于薛涛姿色出众,还能诗善文,又谙练音律,很快得到当时西川节度使韦皋的赏识,曾被奏报为镇府内校书郎,属秘书性质,故人称“薛校书”。后来,薛涛隐居浣花溪,于城内碧鸡坊修建“吟诗楼”栖居,至逝世。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为网友们讲述四川历史名人薛涛的故事。

现存诗歌93首,发明“薛涛笺”

音乐家+女诗人+书法家=全能型实力派偶像


  “蜀女多才,可以说是我们四川自古的一个特点,在蜀女中,薛涛是诗歌最多的。”
  谭继和告诉记者,薛涛是写诗最多、现存诗最多的唐代女诗人,超过鱼玄机、武则天。她自编诗集《锦江集》(已佚)五卷,选入自作诗首,今存世93首。“薛涛的诗歌,文心高尚、诗魂引领、诗才奇瑰、多智多艺。因此,薛涛的诗歌不仅是在四川历史名人中有重要地位,就是放在唐诗发展史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谭继和评价,薛涛写的诗视野甚宽,有边塞诗、爱情诗、述志诗、咏物诗、乡思乡愁诗。
  最有男子气魄的诗是告诫男儿要公忠体囯,莫贪私利的“筹边楼”诗:“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思边关”。最有特色的是爱竹敬竹翫竹诗,“托物寄志”,以竹的“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歌颂高尚的气节,上承晋竹林七贤,下启宋文同、苏轼的中华审美竹文化。
  薛涛还是书法家,学王羲之,承韦陟五云体,有相如季候四时之遗风。她发明了特殊用纸“薛涛笺”。薛涛在退隐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后,因当时的纸张不便写作小诗,她便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桃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的小彩笺,被称为“薛涛笺”。
  “这个笺多用于抒写律诗绝句乐府,既方便雅观,又启迪文心。”谭继和介绍,如今,在成都望江楼公园内,能看到薛涛井,井台为莲花台座,井口呈八角型,井后牌坊红墙碧瓦,两株高大的楠木树郁郁葱葱。这是才女文化遗存。“对薛涛的敬重,活在成都人心里。今天崇丽阁下的嶭涛吟诗楼,就是纪念她开扩了成都人的书香天府、诗意栖居与生活美学传统。”
  以薛涛为代表的蜀中才女文化、妇女诗歌文化、唱和文化、诗笺文化,从年张蓬舟先生开拓专题研究之路,到今天薛涛研究会,千年来薪火相传至今。“每年三月三上已节,开展的望江楼祭薛涛的竹文化民俗,薛涛诗音乐剧及各种文创活动等,推动了薛涛文化传承发展,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责任编辑:翟琨

编辑:何丽娟、石维丹、刘紫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