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秋水落芙蓉 [复制链接]

1#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晚安常州(ID:JSwananchangzhou)

秋水落芙蓉

半部堂

学校体育馆右侧的荷塘边,种着几棵木芙蓉。木芙蓉花艳朵大,倒影在荷塘中,与塘中的水芙蓉(荷花)交相辉映,这巧妙地构图,令人耳目一新,别有一番情趣。

虽然已过了白露,但塘中还有两朵荷花尚未凋尽。外围的花瓣肌肤松弛,红中泛白,有气无力。微风过后,飘落东西,有的如白色垃圾袋浮在水面上,有的如揉皱的餐巾纸躺在暗绿的荷叶上,让人倍生怜爱之心。内围的小小的几瓣仍在坚持着护住花蕊,青绿的蕊柱上沾着乳*的花粉。人们单知道“清水出芙蓉”的美妙,谁又能见到这秋水落芙蓉的悲壮与凄凉。

前些时候,这校园的曲池荷塘,还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花朵硕大,品种繁多,会使人想起西湖的曲院风荷,想起西安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我去年去过,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的,占地面积一千亩,其中水域面积三百亩。荷塘壮观广阔,正如盛唐气象。资料记载,唐时臣君雅集之时,坐饮曲池之畔,把魏晋南北朝的文人曲水流觞故事引入了宫苑之中,给曲江胜迹赋予了一种人文精神,为唐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除在芙蓉园总修紫云楼、彩霞亭、凉堂与蓬莱山之外,又开凿了*渠,以扩大芙蓉池与曲江池水面,于是这里成了皇族、僧侣、平民汇聚盛游之地。而大雁塔就在其北边不远处,莲花又与佛教紧密关联,因此,我以为唐朝的国花应该是荷花吧。

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月光静静地泻在这湾荷塘上,岸上的木芙蓉的影子也更加幽邃妩媚了,渐渐地闭合了花瓣。一只水鸟从荷塘上惊起,直奔月亮而去。此时,我不由得想起《红楼梦》中凹晶馆联诗的情景来。中秋之夜,酒席之后,黛玉与湘云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令人神清气净。于是两人开始联句,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句。湘云的诗句是寒塘渡鹤影,鹤是动物。倘若黛玉对的是冷月葬荷花,花,是植物,倒也是正好相称,符合联句规则的。但黛玉毕竟是黛玉,偏对的是花魂,因为那是她自己。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自然就是花魂,这样对来才有了个性,才有了代入感,才符合黛玉的才情与气质。而冷月,花魂,在夜的背景下,令人感到绝艳却凄凉,一个“葬”字,又优雅中充斥哀愁。好则好矣,但也是一句谶语,所以妙玉刚忙出来阻止说:“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我想那时的寒塘上的花也必然是荷花。因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映射暗衬,有甄宝玉就有贾宝玉,而林黛玉的暗衬人物是晴雯,晴雯对应的象征物是木芙蓉,所以,黛玉的对应物就应该是水芙蓉——荷花了。

难怪,贾宝玉在晴雯去世时写下了著名《芙蓉女儿诔》,是对晴雯人格悲剧的明写,更是对黛玉人格悲剧的暗写。“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多么凄恻动人。而黛玉死时,宝玉只是一顿痛苦,为何?悼文已经写在《芙蓉女儿诔》里了。其实一部《红楼梦》,就是曹雪芹怡红心性与悼红情结的形象写照。脂砚斋评红楼曾说:“一部大书,只为一葬花冢耳”,也就是说:“一部大书,只为一《芙蓉诔》耳”。

徘徊在月下荷塘,我不知在荷塘边种上这几棵木芙蓉,是造园者随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抑或是匠心独运。我更相信后者,水芙蓉与木芙蓉和谐相处,相互辉映,当西风落尽水芙蓉时,木芙蓉正开其时,是生命的守护,是生命的呼唤,而当明年荷花满塘时,木芙蓉正枝叶繁茂。一花两体,相搀相扶,守望互助。

刚搬进新校区时,我不明白校园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曲池荷塘,直到走出学校南大门,看到“荷塘路”的路标时才明白,原来荷花是这里的土著居民。遗憾的是无法考证,那首著名的汉乐府《江南》是不是出自这里?但耳边似乎分明有乐曲环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关于作者

赵*,笔名半部堂。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高级教师。著有散文集《行走的麦子》,作品散见于《雨花》《翠苑》《杂文选刊》《扬子晚报》《常州日报》等报刊。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漫画设计者:震子、READ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