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工巧夺,园林四季五百年的拙政回眸 [复制链接]

1#

南望·姑苏

名城名校,点亮未来!苏州校区是南京大学新百年发展的新起点、新希望、新动力及新平台,将坚持“同等标准、错位发展、创新机制、国际一流”办学理念,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聚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生态环保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强化“新工科”建设。同时,苏州校区招生培养纳入南大人才培养统一体系设置——同一院校代码、同样大类招生、同步分流机制、同享培养资源、同等毕业证书。自年起,小蓝鲸们将从“同一个南大,两个校区体验”转变为“同一个南大,两座城市体验”——坐落太湖湖畔、高新科技城,小蓝鲸们必将在苏州书写一段别样的“双城记”!在这里,我们将与风物养人,满怀烟火的饮食文化相遇,探索不时不食的舌尖之旅;在这里,我们将穿越天工巧夺的园林四季,踏小飞虹的影,拂仰止亭的雪;在这里,我们将以丝情画意体悟绣色如许,静观缕缕丝线织出大千世界,与蚕桑文化共享奇遇;在这里,我们将聆听绕梁袅音,用双耳拥抱戏曲与评弹的魅力……人到苏州才有为,人到苏州生活美。四千岁的姑苏城,等待着一场与青春小蓝鲸的美好邂逅!

zhuozhengyuan

拙*园

澹云微雨罨楼台三径琴樽傍水开

忆起小桥流水,吴侬软语,江南仿佛一个透亮的琉璃球,不断散发着她的意蕴与灵气。走进江南怀里隽秀的苏州,长驻这片充满柔情的土地,又怎能错过灵性之至的拙*园。

拙*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废址拓建为园,利用积水挖地成池,并环以林木,他自比西晋潘岳且借其《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也”意,取名“拙*园”。然而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一夜豪赌将拙*园输给别人,此后拙*园历经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忠王李秀成等多次易主并改建,直到解放后经过全面整修才变成现在的模样。

除了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它也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园全园占地78亩(约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东园原称“归田园居”,因明崇祯四年园东部侍郎王心一而得名,是全园中唯一新建园林,布局以花木为主,平冈远山、竹坞曲水、松林草坪,配以山池亭榭,疏朗明快。

中园是拙*园的精华所在,保留着明代格局特点,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其建筑形体不一、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体现出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西园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布局同样以水池为中心,南部的三十六鸳鸯馆为主堂,形制国内独有。

穿越历史长廊,览尽长河璀璨,拙*园的眸中,恰是姑苏用她绚烂的魅色晕染开的呢喃思语。

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苏舜钦《沧浪亭》

曲水回廊一镜开,鸟鸣声里旧亭台

上善若水,浩渺的江南水景如一副雅致飘逸的画卷为这四个字做了最好的诠释。放眼望去拙*园的地图,最显眼,也是最具风情的必是圆里的水——理水。无水不成园,水代表中国园林活的灵魂。儒家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山水观,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里,这一中国古代文人的君子比德思想,被绝妙地融入园林的设计建造中。拙*园水体面积6亩,约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东西中三园,都以水为中心造景。因此,连通而成的水系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中园北侧水体狭长,插柳成荫,栽梅绕屋。南侧水体开阔,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拙*园水体模仿江南水网密布,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据《王氏拙*园记》记载,原地“居多隙地,有积水恒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之则池之,取土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这充分反映了造园者利用江南雨水多、地下水位高和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形成碧水浩森的自然水体景观。名家手记——叶圣陶《苏州园林》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蒋堂《北池赋》

步移景易看分明,云影山光聚此厅

若望倦了温柔的水,那便还有硬朗的山。不仅水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叠石造山的方法也是在西汉初期就被开创。

诚如《后汉书》记载“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叠山造石的智慧就反映出了江南人民对自然山水的领悟与他们丰富的创造力。这更坚定了江南,定是要以其唯美的画面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上留下永恒的场景。

苏州园林在布局上,通常在水池的一面叠山造林,而在另一面错置厅堂亭榭,无论从山林越过清澈的池水遥望高低错落的建筑,或自房屋欣赏对岸的山崖树木,都是重要的对景,而房屋与山林遥相掩映,又添错落有致的色彩。在规模较大的大型园林,随着各景区和庭院的大小,叠造假山、石峰、石壁或仅置少数湖石;也有在较大景区内建假山数处,利用山势的连绵起伏互相呼应,将空间划分为几个部分,使园景有分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风景的曲折和深度。总之,苏州园林从整体布局到小空间的处理,大则叠石造山,小则布置一、二湖石,都创造了许多特有的手法,其中一部分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知识卡片——缀云峰

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山穷水复,水映山开,二者相生,就如同苏州与园林。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园图咏·若墅堂》

亭台

楼阁

七里回廊环圆绕,旧时栏楯亦增胜

缠绵牵挂,与山水相依偎的还有设计精妙的亭台楼阁,这才孕育出了江南独有的风情。从地图上我们也能看出,拙*园收集了多少楼阁,多少辉煌。

秫香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此处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杨木雕,共有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听雨轩:

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

园中更有雪香云蔚亭、芙蓉榭、天泉亭、卅六鸳鸯馆、倒影楼等建筑,那一廊一柱、一窗一门,都凝聚着独属于园林的荣耀,属于工匠的骄傲,并在吴中大地上镌刻出淡远悠长的岁月章回,等待着有缘的你,去发现、去探索。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花草

树木

烹酒烹茶烹白雪,赏梅赏菊赏青荷

饱含自然山水和人文建筑的拙*园还常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紫藤:文徵明后半生都居住在苏州,时常有学生和朋友来他的画室聆听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师的教诲。这个画室就位于现在的拙*园。时至今日,拙*园内依然盛开着甚为壮观的紫藤,相传是文徵明亲手所种。距今四百余年,雅称“文藤”。藤枝累挂,阳春三月,香花串串,绽放珠光宝气。除了一些典型的花草外,拙*园每年也会举办许多与此有关的特色活动。每年夏季,拙*园都将举办苏州园林的传统特色项目“荷花节”。这个充满着荷香的独特节日依托于拙*园宽阔的荷塘,以数百个品种的缸荷、碗莲及多种水生植物造景,渲染荷花香远益清的感官效果,营造夏日江南水乡的清凉意境。此时的拙*园内,到处是“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的景象。在河堤绿荫下,在习习凉风中,拙*园成为赏荷的最佳去处,在拙*园观赏荷花展已成为苏州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姑苏“新民俗”。园中还有一处盆景区,以篱笆相围,其中分区域陈列着不同的苏派盆景。苏派盆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局构思精细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绝少斧凿之痕,富有艺术情趣。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感染着每一位姑苏客,那些原始而纯真的自然美,正是苏州文化中意欲呼唤人类热爱自然并增强保护、尊重自然的意识的精华。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道法自然,却逍遥不拘,敦儒风流,又谦恭自敛,虽由人作,宛如天成,既有山水秀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悠然闲适的人间烟火,人入其中,恍如仙境,常不知今夕何夕。正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南园林》中说的一样,拙*园就是一个活着的仙境,期待着来到苏州的你,细细摩挲,描摹出你心中,园林的样貌。文字

沈菲菲、胡虞超、吴睿丹美编

赵思懿封面

王瑜责编

梁罗茜、王梓峻(素材源于网络以及学生提供,侵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